枣庄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小巷深处两百元的温情
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总在傍晚六点准时亮起,把老墙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我刚搬来枣庄巷子第叁天,就注意到了那个坐在路灯下补鞋的李师傅。
他的摊子简单得很:一个木头箱子,几捆麻线,还有磨得发亮的铁拐子。巷子里的人都爱找他修鞋,倒不是手艺多出众,是喜欢在他摊前蹲一会儿,说几句家常。“今天青菜又贵了五毛”,“楼上老张的孙子考上市重点了”……这些零零碎碎的话,混着枣庄巷子特有的烟火气,在补鞋机嗒嗒的声响里飘来荡去。
那天我的皮鞋跟掉了,顺势坐在他递来的小马扎上。等他补鞋的工夫,我看见木头箱子上贴着一张泛黄的收款码,下面用钢笔工工整整写着:“修补费两元起”。我忍不住问:“李师傅,现在还有两块钱能修的东西?”他推推老花镜,手上的活没停:“鞋掌掉了,带子断了,这些小事收什么钱。”
两百块钱能买什么
后来熟了些,我才从邻居那儿听说李师傅的故事。他年轻时在国营厂当技工,下岗后靠修鞋供儿子读完了大学。如今儿子在深圳安了家,叁番五次接他过去,他却执意守在这条住了四十年的老巷子里。
最让我触动的是王奶奶的事。她住在巷尾,儿女都在外地。有天王奶奶拎着断了的旧皮鞋来找李师傅,那是她老伴生前送的礼物。李师傅忙活了一下午,又是粘底又是上线,最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这鞋我得给您修仔细点,”他边说边用软布擦拭鞋面,“好东西值得好好对待。”
其实在枣庄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从来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买卖。它是李师傅冬天给孤寡老人修暖气时只收零件费的情谊,是邻居们知道他腰不好,轮流送膏药的牵挂。这种感情啊,比两百块重多了。
春天的时候,巷子口的桃花开了。李师傅的鞋摊前多了个卖菜的阿婆,每天给他留一把最新鲜的小青菜。有时是阿婆的秤坏了,有时是李师傅的补鞋机不转了,两人总能找到理由互相帮衬。有次阿婆的叁轮车胎破了,李师傅蹲在路边修了半个钟头,起身时差点没站稳。阿婆赶紧扶住他,从怀里掏出用手帕包好的两百块钱:“老是麻烦你,这钱你务必收下。”
李师傅把钱推回去,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咱们之间,不讲这个。”
现在我每天经过巷口,都能看见这对老人。一个修鞋,一个卖菜,隔着五六米的距离,偶尔抬头说两句话。下午叁四点的阳光斜斜地照过来,把他们的身影镀成暖金色。小巷深处两百元的温情,大概就是这种不用言说的陪伴吧。它可能是一把青菜,是一次免费的修补,或者是雨天及时递过来的一把伞。
这条巷子马上就要拆迁了,通知就贴在巷口的公告栏上。邻居们聚在一起议论补偿方案时,李师傅还是安静地补着他的鞋。我问他以后打算去哪,他眯眼看着巷子里嬉闹的孩子:“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装着的地方。”他补好最后一只鞋,轻轻放下工具,“这条巷子啊,装着我大半辈子的记忆呢。”
枣庄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从来不是对于金钱的计算。它是日复一日的陪伴,是琐碎生活里的相互照应,是明知即将各奔东西,依然认真对待每一个相遇的瞬间。这种感情啊,比任何昂贵的东西都来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