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明光周边200元真爱存在吗
那天晚上和老张喝酒,他突然放下酒杯问我:“你说,明光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我被他问得一愣,啤酒沫在杯沿滋滋作响。
老张上周去相亲,姑娘开口就要五星酒店下午茶,一顿吃掉他五百多。回来后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十年前在大学城吃麻辣烫的日子。那时候二十块钱能买两碗麻辣烫,再加两瓶汽水,姑娘笑得比蜜还甜。
200块钱能买什么
现在200块钱能干什么呢?不够两个人看场电影吃顿爆米花,不够打车绕明光转半圈,甚至不够买支像样的口红。可是老张记得清清楚楚,2013年冬天,他揣着两百块带女朋友去逛明光周边的夜市。糖葫芦五块一串,烤红薯叁块一个,最后还剩下一百多,全存进了那个小猪存钱罐里。
那时候的快乐好像特别便宜。坐在明光老体育场的台阶上吹晚风,一分钱不用花;在租来的小单间里煮泡面加个蛋,就是一顿大餐;最大的开销是每月的话费,就为了睡前能多聊会儿。
现在不一样了。约会要去网红餐厅,节日要送限量款,明光新开的商场里,随便吃个饭都要两叁百。不是说现在的人变得物质了,而是整个环境都变了。就像明光周边的城中村拆了又建,建成了一栋栋写字楼,很多东西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我认识在明光开奶茶店的小陈,他去年结婚时发的朋友圈我至今记得——配图是两张结婚证和一杯插着吸管的奶茶,文字写着:“从你第一次来店里喝奶茶,到我喝你泡的茶,总共花了无数个13块。”13块是他家招牌奶茶的价格。
爱情到底该怎么算这笔账
明光周边200元真爱存在吗?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你说不存在吧,可确实有人把苦日子过成了糖;你说存在吧,看看现在年轻人的恋爱开销,哪个不是月光族。
隔壁李阿姨经常念叨,她当年嫁给李叔时,就收了200块彩礼。那时候200块可是大数目,他们用这笔钱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李叔骑车带着她把明光附近转了个遍。现在那辆车还放在地下室,生锈了也舍不得扔。
其实算来算去,爱情从来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200块钱的爱情不是说要刻意过得寒酸,而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能把日子过出滋味来。就像老张那个相亲姑娘,如果第一次见面就非要吃五百块的下午茶,那往后日子还长着呢,得吃多少顿才能吃到头?
晚上回家路上,我看见明光地铁站口有对年轻人在吵架。女孩要打车回家,男孩说坐公交吧,能省叁十块。女孩气得直跺脚,说同事男朋友都开车来接。但吵到最后,男孩还是妥协了,伸手拦了出租车,把女孩送上车后,自己转身走向了公交站。
这个画面让我想了很久。你说这算200块钱的爱情吗?好像不算,他们还在为叁十块争执。但好像又算,因为男孩最后还是选择了让她舒服。
明光附近的城中村改造得差不多了,那种五块钱能理个发、十块钱能吃碗面的地方越来越难找。但偶尔在巷子深处,还能看见些老店,老板娘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老板在旁边剥蒜。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想过200块钱的爱情这种问题,却实实在在地过了大半辈子。
老张后来还是去见了那个姑娘第二次,不过这次他带人家去了明光老城区的一家面馆。二十块钱一碗的牛肉面,加了卤蛋和豆干,热气腾腾地端上来。姑娘吃得鼻尖冒汗,说这是她来明光后吃过最舒服的一顿饭。
所以你看,明光周边200元真爱存在吗?答案可能不在价格标签上,而在那碗面的热气里,在那辆生锈的自行车上,在深夜出租车尾灯的光晕中。它们悄悄地提醒着我们,有些东西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个模样,等我们在某个普通的夜晚,突然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