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150元温情故事
巷子口那家牛杂店的蒸汽混着桂花香飘过来时,阿明正攥着那张被手心汗浸软的150元钞票。这是他第叁次走过这条青石板路,每块凹凸的石头都像在问他:真的敢推开那扇虚掩的木门吗?
木门后是家旧书店。上周叁下雨,他躲雨时撞见在柜台后打毛线的陈姨。“小伙子,买书还是借书?”她眼睛弯弯的,“借书150块押金,还书时全退。”阿明鬼使神差交了钱,其实只为多看几眼坐在窗边看书的女孩——她手边总放着绣玉兰的棉麻杯垫,杯里的普洱冒着浅浅的热气。
150元的重量
后来他知道女孩叫小竹。今天他特意取了簇新的150元,想着要是能说上话,就续借那本她常翻的《城南旧事》。可真站在巷子里,他又觉得这想法傻气。150元在城里刚够喝两杯咖啡,在这儿却像揣着整颗心的重量。
书店风铃响了。小竹正踮脚够书架顶层的书,马尾辫扫过白皙的后颈。阿明快步上前帮她取下,书脊碰落夹着的银杏书签。“你也喜欢这本?”她捡起书签时指尖掠过他袖口。那天他们坐在紫藤花架下聊到日头西斜,才发现彼此都在这条巷子长大——他吃过她外婆做的红糖糍粑,她养过他阿婆送的狸花猫崽。
陈姨把他们的150元押金收在同一个铁盒里,两张钞票挨着,像依偎的银杏叶。
后来150元变成他们的暗号。他说那是“惠州小巷子里的爱情基金”,小竹笑他俗气。这笔钱有时是两碗阿婆豆花加一程公交,有时是旧书摊淘来的绝版诗集。有回暴雨困在巷口凉亭,他用150元买了附近民宿最便宜的房间烘干衣服。两人挤在窄小的露台看雨滴从屋檐串成珠帘,他忽然说:“原来150元能买下整座城市的雨声。”
铁盒里的星光
巷子拆迁前夜,陈姨把铁盒还给他们。里面的150元已经发黄,却平整得没有一丝折痕。小竹发现钞票背面用铅笔写着极小的字,他那张是“要借书”,她那张是“不想还”。
如今高档住宅楼立在巷子原址,但他们总记得那个用150元作押金的冬天。原来有些温情故事不需要昂贵代价,青石板上踩过的脚步声,旧书页里翻到的批注,甚至小心翼翼捧出的150元,都成了岁月给出的最好答案。
阿明现在还会突然问:“要不要去花巷口吃牛杂?”小竹就知道,他又想念那条消失在城市地图里,却永远硌在记忆深处的青石板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