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小红书约,陆丰小红书聚会相约
周末刷手机的时候,突然看到同城推送的“陆丰小红书约”活动。说真的,第一反应是这名字挺新鲜的——不是常见的读书会或者桌游局,倒像是专门为我们这些爱写写画画的网友准备的。
那天我提前十分钟到了咖啡店,靠窗位置已经坐了好几个人。穿蓝色卫衣的女生正在本子上画速写,旁边戴眼镜的男生手机里存着十几家陆丰小吃店的照片。“你们都是看到那个陆丰小红书聚会相约的通知来的吗?”我这话刚问出口,就被他们热情地拉进了话题圈。
从云端落到地面的奇妙体验
穿卫衣的小琳说她参加过叁次这种聚会了。“第一次来也担心会冷场,结果发现大家都带着‘作业’来的。”她翻开手账本,里面贴着陆丰渔港的船票,旁边用彩笔标注着拍摄落日的最佳位置。“上次聚完有人组织去金厢滩,我们拍的浪花视频后来都上了同城热门。”
戴眼镜的阿杰接过话头:“我在小红书发过叁十多家肠粉店测评,但直到来参加陆丰小红书约,才真正找到能聊到一块儿的人。”他说前两天刚和聚会认识的朋友摸索出拍蚝烙的新角度——要斜45度对准刚出锅的那瞬间,撒的葱花还在油花里打转呢。
听着他们聊天,我忽然意识到这比单纯刷手机有意思多了。平时在础笔笔里点赞收藏的内容,此刻都变成了活生生的故事。穿汉服来参加活动的敏敏笑着掏手机:“看我上周在玄武山拍的,本来只想拍建筑,结果遇到你们说的那个拍汉服很厉害的博主,她教我用门框做前景构图。”
现在这种线下见面反而特别轻松。没有必须涨粉的压力,不用琢磨怎么写爆款标题,就是单纯分享哪个巷子的菜茶料最足,哪家老店的公平大碗茶拍出来最上镜。坐在我旁边的退休教师陈姐说,她来参加陆丰小红书聚会相约后,开始学着重拍家里阳台的多肉:“原来要逆光拍露珠啊,我女儿都说我现在的照片有生命感了。”
窗外飘起细雨时,我们正传看着各自手机里的陆丰清晨。阿杰有张五点半的渔市照片,雾气里透着灯笼光;小琳拍了六点的老街早餐摊,蒸汽缠绕着刚出笼的菜包;我贡献了上周在青龙潭拍的晨雾,水面倒影着初醒的山峦。这些碎片拼起来,居然是以前从未见过的、立体鲜活的家乡。
聚会快结束时,有人提议下周末去拍红海湾的珊瑚。我正在查潮汐表,忽然听见敏敏说:“其实最难得的,是能找到理解你为什么要拍这些的人。”她上周发的风雨寺屋檐视频下面,有网友评论“这不就是个旧房子”,但今天在座的人都懂她为什么要等那只燕子飞进画面的瞬间。
雨停时我们约好下次见面带各自的新作品。走出咖啡店回头看,玻璃窗上还映着大家比划构图的手势。可能这就是陆丰小红书约最吸引人的地方——把手机里的点赞变成了真实的击掌,让数据线上的互动落成了面对面的笑闹。下次聚会该轮到我分享怎么拍好牛肉丸弹起的瞬间了,得记得提前冻好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