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林站街快餐约学生,穆林路旁便餐会学子
傍晚的穆林路总是格外热闹,刚亮起的路灯把行人影子拉得老长。小吃摊的油烟混着学生们的说笑声,在这条街上飘散开来,成了独特的市井交响曲。
我常来这儿解决晚饭,倒不是图多好吃,主要是方便。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叁叁两两聚在快餐店门口,有的边吃边讨论题目,有的在商量周末去哪儿玩。他们面前十来块钱的盒饭,冒着热腾腾的香气。
街边小摊的日常
老陈的炒饭摊就在校门斜对面,他总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学生正在长身体呢,”他常一边颠锅一边说,“得多加点青菜。”那些熟客来了,不用开口,老陈就知道他们要什么口味。这份默契,是日复一日的烟火气熏出来的。
说来也怪,明明都是简单食材,可坐在路边塑料凳上吃,味道就是不一样。或许是因为能看着来往行人,听着隔壁桌聊天的缘故吧。这种随意自在的感觉,是精致餐厅给不了的。
偶尔会有学生忘记带钱,老陈总是挥挥手:“先吃着,明天再说。”他知道这些孩子不会赖账,而孩子们也确实从未让他失望过。
那些年轻的面孔
有一次我问一个常来的男生,为什么总在这儿吃。他笑了:“回宿舍也是打游戏,不如在这儿多待会儿,还能遇见同学。”他说话时眼睛亮亮的,手里那碗酸辣粉冒着热气。
确实,对很多学生来说,穆林路旁便餐会学子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社交场所,是学习之余的放松空间。十几块钱,买的不只是一顿饭,还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
我发现,这些学生很少单独来。要么成群结队,要么叁两结伴。他们分享食物,也分享着青春里那些或大或小的烦恼和快乐。在穆林站街快餐约学生的日常里,藏着年轻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有个扎马尾的女生告诉我,她最喜欢周五晚上来这儿。“感觉整条街都在庆祝周末,”她说,“连炒饭大叔的动作都轻快了不少。”
这些细节,大概只有常客才会注意到。日升月落,穆林路上的店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些快餐摊和学生之间的羁绊,却一年年延续下来。新来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自己钟爱的摊位,而毕业离校的学子,偶尔回来,也总会到熟悉的味道前坐一坐。
天色完全暗下来了,路灯在炒锅升起的水汽中晕开光圈。老陈开始收拾摊位,学生们也陆续返回校园。穆林路慢慢安静下来,只剩零星几个行人,和空气中还未散尽的饭菜香。
明天傍晚,这里又会重新热闹起来。不同的学生,相似的场景,继续在这条街上演。而这份独特的市井温情,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炊烟中,悄然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