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楼群别称相似
楼群绰号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听说“炮楼”这个称呼,是从大叁学长那里。那天他帮我搬行李,指着远处几栋灰白色的建筑说:“喏,就那片‘炮楼’,我们系好多人都租在那儿。”我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闪过抗战剧里那些碉堡的形象,这和大学城能扯上什么关系?
后来在这片呆久了,才慢慢品出点味儿来。这些楼普遍不高,七八层的样子,外墙也没什么花哨的装饰,方方正正的,窗户排列得特别密。从远处看,确实有点像旧时的碉堡。但同学们私下都明白,这称呼更多是带着点自嘲——楼间距窄得吓人,晾衣服得和对面阳台的人打招呼;楼道里总是堆着杂物,光线暗得需要手机照明。住在这儿的学生们笑称,每天上下楼都像在守要塞。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群,之所以能在大学城周边扎下根,确实戳中了学生们的刚需。学校宿舍四人间、六人间挤得转不开身,考研的、谈恋爱的、搞乐队的,谁不想有个自己的小天地?于是这些步行只要十分钟的“炮楼”,就成了最现实的选择。房租便宜,还能自己开火做饭,虽然条件简陋,但好歹是独立的窝。
有次我去找同学,在他租的“炮楼”里喝了次酒。那是栋有些年头的房子,墙皮有点脱落,但被他们用电影海报遮住了。十五平的单间,硬是塞下了书桌、衣柜和一张双人床。我们坐在飘窗上喝啤酒,他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小吃街,忽然说:“别看这儿破,晚上能看见整片大学的灯火。”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些被戏称为炮楼的建筑,更像是学生们踏入社会前的练兵场。
相似的风景与不同的日子
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的建筑远不止一两栋,它们散落在各个角落,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有时候走在路上,能听见两个陌生同学这样指路:“你就去第叁食堂后面那片炮楼,蓝窗户的那栋。”对方立马心领神会。这些楼群别称相似,都脱不开“炮楼”这个范畴,但细究起来又各有各的性格。
靠近理工楼的那几栋,阳台上晾的多是深色衣物,偶尔能看见晾着的白大褂;而艺术学院附近的,墙上爬满了藤蔓,有的窗户挂着色彩斑斓的布料。但这些楼群别称相似之余,命运却不太一样——新建的明显贵一些,但隔音好了不少;老楼便宜,可时不时停水停电。学生们在这些相似的楼群里,过着各自不同的日子。
我认识个学姐,在“炮楼”里住了整整叁年。她说最开始也抱怨,夏天没空调像蒸笼,冬天水管会上冻。但慢慢地,她学会了修马桶、换灯泡,还在窗台上种了一排多肉。“这些楼确实其貌不扬,”她搅拌着杯子里的奶茶,“可它教会我的,比某些选修课还实在。”
这些大学城周边的炮楼,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生态的见证者。楼下的打印店老板,能准确地判断出每年论文季的周期;麻辣烫摊主记得熟客的口味;就连收废品的大爷,都摸索出了学期末是收购二手教材的黄金时间。这些楼群虽然总是被吐槽,却真真切切地融入了几代学生的记忆。
如今再听到“炮楼”这个称呼,已经不会感到突兀了。它就像学生时代很多黑话一样,带着点戏谑,又透着亲切。这些建筑或许不够美观,甚至有些简陋,但它们确实在那些年,为无数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角落。每当夜晚降临,那些窗户里透出的灯火,连成了大学城周边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