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品茶课程工作室,河源茶艺学习中心
走进河源品茶课程工作室,一股清雅的茶香便扑面而来。木架上的紫砂壶泛着温润的光泽,玻璃罐里装着不同产地的茶叶,墙上还挂着书法写的《茶经》片段。这里不像教室,倒像是朋友家的茶室,让人一下子放松下来。
穿着棉麻裙的王老师正往茶壶里注水,热气腾起时她抬起头笑了笑。“很多人觉得茶艺特别高深,其实啊,就是学会怎么把一杯茶泡得好喝。”她边说边轻轻晃动公道杯,“你看,这水线要稳,手腕放松——对,就像拿毛笔那样。”
从烫杯温壶开始
学员小陈第一次来时,连茶具都认不全。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进行温具、置茶、冲泡、倒茶这一套流程了。“以前我泡茶就是把茶叶往杯子里一扔,开水一冲。”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来了河源茶艺学习中心才知道,原来水温、时间这么讲究。同样的茶叶,换个泡法,味道能差出一座山去。”
确实,在这里学习的过程很像在解开一个个小谜题。为什么乌龙茶要用沸水,而绿茶80度就够了?为什么紫砂壶适合泡普洱?每解开一个疑问,就对茶多了一分理解。有时候大家会围在一起,对比同一款茶用盖碗和紫砂壶泡出的不同,那种发现差异的惊喜,总能让整个教室活跃起来。
王老师常说的那句话很在理:“茶艺不是表演给人看的,是让自己和喝茶的人都舒服。”她演示注水动作时,总会提醒学员别太僵硬。“水流要像春蚕吐丝,连绵不断。你们看,这样茶汤会更圆润。”学员们试着模仿,开始时难免手忙脚乱,但几次课后,动作都渐渐有了韵味。
茶香里的慢生活
周末的河源品茶课程工作室总是坐得满满当当。来上课的有退休的阿姨,想找个修身养性的爱好;有年轻的上班族,希望从忙碌中抽身片刻;还有夫妻一起来的,说这是他们周末最好的约会。透过玻璃窗往外看,高楼大厦依旧,但屋里的时间仿佛慢了下来。
记得有个做滨罢的小伙子,刚开始上课时总看手机,静不下心。上了叁节课后,他居然能把手机放在包里,完整地泡完一道茶还和旁边人讨论茶香的变化。“说来也怪,”他泡着手中的凤凰单丛,“坐在这两个小时,比睡一觉还解乏。”
茶确实有这样的魔力。当专注于手中的茶壶,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嗅着渐渐散发的茶香,那些烦心事好像就暂时被隔在茶席之外了。这也是为什么河源茶艺学习中心能吸引这么多人定期前来——在这里找到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调整生活节奏的方式。
课程内容很实用,从茶叶分类、茶具选用到冲泡技巧,都是马上能在生活中用上的。学了绿茶冲泡,第二天在办公室就能给自己泡一杯鲜爽的龙井;掌握了红茶泡法,周末就可以招待朋友来家里喝下午茶。这种学了就能用的成就感,让每次上课都充满期待。
墙上的挂钟指向下午四点,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学员们还围在茶桌旁,比较着不同年份白牡丹的滋味变化。窗外车水马龙,室内茶香袅袅,这样的画面每周都在河源品茶课程工作室里安静地上演。也许这就是茶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需要慢慢品,才能尝出其中的层次与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