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同城喝茶上课,个旧本地品茶学习
这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个有意思的说法,说咱们个旧人现在见面打招呼都不问"吃了吗",改成"最近去哪喝茶了"。这话听着夸张,细想还真有点意思。老街那家开了二十年的茶铺子,周末早上八点就坐满了人,有头发花白的老师傅,也有穿着运动服的年轻人,大家围着一壶茶能聊到晌午。
茶香里的慢时光
上周六我跟着邻居李姐去参加了个旧同城喝茶上课,就在金湖边上那家新开的茶室。去之前我还琢磨,喝茶谁不会啊,用得着专门上课?结果刚到那儿就愣住了——叁十多平的茶室坐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都加了凳子。教茶道的陈师傅是本地人,说话带着熟悉的个旧口音:“咱个旧人喝茶啊,不能急,就像咱们金湖的水,得慢慢品。”
他边说边演示怎么温杯、投茶、注水,每个动作都透着说不出的舒服。坐在我旁边的大叔悄悄说,他来了叁次才学会控制水温:“以前总觉得茶苦涩,原来是我水烧太滚了。”这话让我想起家里那罐放了大半年的普洱茶,每次都是开水一冲了事,真是辜负了好茶叶。
茶桌上的交心话
最让我意外的是个旧本地品茶学习带来的那种亲近感。第二泡茶的时候,大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斜对面那位戴眼镜的妹子说,她来个旧工作两年,通过这样的茶会认识了现在最好的朋友。旁边退休的王老师接过话头:“可不是嘛,以前在单位会议室谈不成的事,在茶桌上叁杯下肚就谈妥了。”
陈师傅给我们续茶时插了句话:“你们发现没?用盖碗喝茶和用玻璃杯不一样。盖碗要双手捧,这么一来一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我试着照做,果然,当双手把茶递给对面茶友时,不由自主就会带上微笑。
那天我们尝了叁种茶,从凤庆红茶到易武普洱,最后是本地茶农自制的桂花乌龙。每换一种茶,陈师傅都会讲产地的故事。说到动情处,他掏出手机给我们看茶山的照片:“这片古茶树我每年都要去看看,就像走亲戚似的。”
茶会结束已是黄昏,大家还聚在门口不愿散去。有个年轻妈妈说她现在每周都带孩子来:“不比拼音算术,就让他安安静静坐会儿,学学双手递茶的规矩。”李姐碰碰我胳膊:“怎么样?下周末新建的茶文化园有露天茶会,要不要一起?”我翻出手机查日程,毫不犹豫地把那天晚上原定的饭局改期了。
走在回家的巷子里,嘴里还留着茶香。忽然觉得,在这个手机响个不停的时代,能找个地方安心喝杯茶,和街坊邻居说说话,倒是成了件奢侈的事。明天该去买个像样的盖碗了,我想着,或许可以从教爸妈正确的泡茶方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