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微信附近的人两小时100元
这几天在成都街头巷尾,总能听到有人在聊微信附近的人。昨天在春熙路等朋友,旁边两个小哥边刷手机边念叨:“你说这附近的人咋这么多?”另一个笑着接话:“可不是嘛,现在连价格都透明了,100元能聊俩小时。”
我忍不住竖起耳朵。这年头连社交都明码标价了?回家路上我特意打开微信,那个绿色图标在掌心闪着微光。说真的,现在谁还没用过附近的人功能呢。记得叁年前刚来成都时,我也常打开这个功能,想认识些新朋友。那会儿大家打招呼都挺含蓄的,问句“在干嘛”能聊上大半天。
从陌生到熟悉的路
现在可不一样了。昨晚我试探性地发了几个打招呼的表情,没想到五分钟内收到七八条回复。有个叫“成都小面”的直接说:“聊天100元两小时,可以先试聊十分钟。”这报价熟练得跟菜市场买菜似的。我愣是盯着手机屏幕发了会儿呆,现在的社交都这么直接了?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在成都这样悠闲又忙碌的城市,年轻人白天忙着上班,晚上想找个说话的人都不容易。写字楼里的白领,外卖小哥,甚至茶馆老板,都可能在这个虚拟的广场上寻找真实的陪伴。价格倒是个公道价,看场电影也要这个数,但电影院里可没人陪你聊天。
我试着和其中几个人聊了聊。有个女孩说她在高新区上班,每天对着电脑十个小时,下班后就想找人说说话。“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能赚点奶茶钱。”她说得挺实在。另一个男生更直接:“现在相亲见面吃饭不止这个价吧?这样聊聊天,合不来随时可以结束。”
不过这种新型社交方式也让人有点担忧。有个在派出所工作的朋友提醒我,现在确实有人利用这个进行诈骗。他上周刚处理了个案子,对方先是以聊天为名取得信任,后来就开始推销高价茶叶。“所以啊,”他叹口气,“虽说微信附近的人两小时100元听着划算,但还是要多留个心眼。”
说来也巧,我楼下便利店老板最近也在用这个功能。他说自从挂了“聊天100元俩小时”的说明后,生意没多多少,倒是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有个程序员半夜来买烟,顺带和他聊了会儿,后来成了店里的常客。“现在人都挺孤独的,”他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花点钱找人说话,总比憋出病强。”
夜深了,我又点开那个熟悉的界面。屏幕上不断刷新着附近的人,最近的一个距离我只有50米。或许就在隔壁楼里,也有人正对着手机屏幕,等待着一次真诚的对话。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温暖。而微信附近的人这个功能,恰好成了这座城市的社交缩影。
窗外下起了小雨,成都的夜晚总是带着几分潮湿的温柔。我想起今天最后一个聊天对象说的话:“其实不在乎花不花钱,重要的是能找到认真听你说话的人。”这话说得在理。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我们看似随时都能联系,但真正愿意花时间倾听的人,反而越来越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