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学院外援女,当阳学院外来女生支援
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去年秋天我们学校论坛突然冒出个热帖,标题就叫“当阳学院外援女”。点进去一看,原来是音乐系请了位旅德小提琴家来指导迎新晚会节目。
我当时还纳闷呢,外援就外援呗,怎么还特意强调“女生”?后来才明白,同学们口中的“当援女”带着点儿亲切的调侃——特指那些从校外请来帮忙提升社团水平的女生。她们可能是毕业的学姐,也可能是其他高校的佼佼者。
不速之客带来的改变
记得第一次见到苏琳师姐是在话剧社排练室。她站在角落看我们排《雷雨》,看着看着突然笑出声:“你们这版周朴园,怎么演得像教导主任训话?”她这么一说,整个排练室都笑了。说来也怪,经她点破,那个总端着架子演话剧的学长反而放松下来了。
这些外来女生支援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比如街舞社请来的大叁女生,只用两个下午就帮他们抠明白了那个卡住半个月的动作衔接;辩论队的外援师姐更神,带着学弟学妹们把往届比赛录像反复观看,愣是总结出对手学校的套路。
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美术社请来的女孩。她安静地坐在画室角落,偶尔起身在社员画板前停留,轻声说:“试试把阴影再推开半度?”就那么轻轻一点,整幅画的质感立刻不一样了。
意料之外的收获
你说这些外援女生图什么呢?她们大多数都是义务帮忙,顶多收个车马费。有次我忍不住问苏琳师姐,她歪着头想了会儿:“可能就是……不想看你们走我们当年的弯路吧。”
这话让我愣住了。原来在她们眼里,我们经历的困惑、犯过的错误,都那么熟悉。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更像是在我们和未来之间搭了座桥。通过她们,我们隐约看见自己两年后的样子——更从容,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现在学校里形成了个有趣的现象:哪个社团遇到瓶颈,第一反应就是“要不找个外援看看”?这些外来女生支援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特别的一环。她们像偶尔来访的燕子,停留时间不长,却总能带来新鲜的气息。
上周路过琴房,听见里面在排新曲子。推门一看,果然又来了个陌生面孔在指导学妹指法。我悄悄退出来,心里莫名踏实——这种互相帮扶的传统,大概会一直延续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