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屯150的爱情在哪条街,奎屯150的爱情在哪个街区
奎屯150的爱情在哪条街
你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前两天在凉皮店吃饭,听见隔壁桌两个年轻人举着手机嚷嚷:"奎屯150的爱情在哪条街啊?导航都搜不到。"我当时筷子上的面皮差点掉进汤碗里。这年头年轻人找对象都开始用坐标定位了?
我在这座小城生活了四十年,从没见过哪条路牌写着"爱情专用通道"。奎屯这地方不大,北京路乌鲁木齐路那么几条主干道,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要说150这个数字,倒让我想起老棉纺厂那栋红砖家属楼——150栋,叁楼住着王奶奶和她养了二十年的白猫。
去年冬天社区组织相亲会,就在150栋前面的小广场。电力公司的小张和幼儿园李老师就是在那儿认识的。两人都住这栋楼叁年了,一个单元门进进出出,愣是没打过照面。那天小张被居委会刘大妈硬拉过来,手里还拎着刚修的电路保险丝。李老师正在给孩子们发糖果,顺手给了他一颗橘子味的水果糖。
后来常见他俩晚饭后在林带散步。小张总爱讲他今天又修了哪家的电表,李老师就笑着说她们班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紫色。有次暴雨,整栋楼停电,小张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送蜡烛。送到李老师家时,发现她正用手机照明教孩子们唱儿歌。那天他们在烛光里聊到深夜,窗外的雨声把两个人的距离淋得透湿。
所以你说奎屯150的爱情在哪条街?或许根本就不在某条特定的街道。它可能藏在农贸市场东头那家打馕店的烤炉边,买买江师傅每天清早把第一炉热馕递给买菜回来的古丽大姐;可能落在广场西侧的长椅上,退休的陈老师总在那儿教新来的舞蹈队转圈;也可能停在建设路那家24小时药店,值班的小马医生总会给夜班护士小刘留盏温暖的灯。
前些天路过老法院门口,看见金银首饰店新装了霓虹灯。老板娘在玻璃门上贴了张便签:"本店不售卖爱情,但能见证真心。"这话说得实在。现在年轻人总想着用导航定位幸福,可感情这东西啊,它不像外卖订单能精确到门牌号。
昨天傍晚又经过150栋,王奶奶坐在单元门口晒太阳,那只白猫在她脚边打盹。她眯着眼睛说:"当年我嫁过来的时候,这楼刚盖好。老头子用自行车载着我,在楼下转了叁圈都没找着自家单元门。"她笑着指指墙角那丛开得正盛的月季,"现在他走了五年了,这花倒是一年比年开得旺。"
其实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150——可能是某栋楼的编号,某个公交站牌,抑或是某个记忆里的门牌号。当你在黄昏的菜市场看见并肩挑西红柿的夫妻,在清晨的公交站台遇到互相整理围巾的情侣,在深夜的便利店门口碰到共享一碗关东煮的年轻人,你就会明白:爱情从来不在导航规划的路线上,它总发生在那些不经意的拐角。
就像此刻,夕阳把北京路的梧桐叶染成金色,刚放学的中学生骑着单车掠过树影。或许二十年后,他们当中也会有人想起,某个平凡的放学午后,曾和某个同学在这条街上说过的一句玩笑话。到那时,他们大概也会对着自己的孩子感慨:当年我们那条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