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附近200元真情尚在吗
前两天刷手机,看见有人在问:乌兰浩特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这话像根小刺,轻轻扎了我一下。是啊,在这个奶茶都卖到二十多块的年代,两百块钱能做什么呢?连请人吃顿像样的饭都不太够吧。
可这个问题偏偏让我想起了邻居李大爷。他老伴走了叁年,孩子们都在外地。上个月他骑着叁轮车跑了几十里地,就为了买老伴生前最爱吃的那种沙果。回来路上车胎爆了,补胎花了二十,沙果叁十八,剩下的钱在路边小店买了朵绒花,他说老伴年轻时最爱往辫子上别朵花。这一趟,满打满算还不到一百块。
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温度
我突然觉得,问题可能不在两百块钱能买什么,而在于我们愿意用这两百块钱为对方做点什么。街角修鞋的王师傅,每天收摊都会给媳妇带块热乎的烤地瓜,五块钱一块,媳妇笑得像捡了宝。这让我想起附近200元真情尚在吗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就藏在这样的日常里。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谈恋爱成本高,吃饭、看电影、送礼物,哪样不得几百块?可我记得爸妈那代人,我爸当年用半个月工资买了辆飞鸽自行车,每天载着我妈上下班,后座上的笑声能传出去老远。那时候的爱情,重的不是价钱,是那份心。
你说乌兰浩特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或许该换个问法——还有没有人,愿意用心把两百块花出两千块的价值?比如攒几个月的钱,给对方买辆二手电动车,让她冬天不用顶着风雪等公交;或者悄悄报个培训班,学她最爱吃的锅包肉怎么做。
上周在早市,看见一对小夫妻为两块钱的豆腐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可转身男的看见女的冻得通红的手,二话不说扔下菜,拉着她就去买了副厚手套。那副手套二十五,是他们吵了半天才省下来的菜钱的好几倍。
说到附近200元真情尚在吗,我突然想起乡下表弟的婚事。彩礼要得不多,两万八,可他硬是攒了叁年。最穷的时候,他骑着摩托车带姑娘去看洮儿河的落日,车油钱二十,包里装着馒头和咸菜。姑娘却说,那是她吃过最甜的晚餐。
现在的人总把爱情明码标价,却忘了真情实意这东西,从来不是标价能衡量的。两百块确实不多,可能只够买张车票去见你一面,可能只够在你加班时点份暖胃的外卖,可能只够在吵架后买束花跟你说声对不起。
乌兰浩特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昨天路过那家老式理发店,看见老板正给老伴焗头发。他说老伴嫌冷不愿出门,他就学会了这手艺。一套焗油膏才叁十多,可那份耐心,你说值多少钱?
所以啊,别问两百块钱的爱情还在不在。该问的是,我们还愿不愿意像老一辈那样,把日子过得细水长流,把对方放在心上。钱多钱少,不过是生活的调料,真正的主菜,永远是两颗愿意相互温暖的心。
夜深了,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我突然想给老家打个电话,告诉那个傻姑娘,等春运的票便宜点,我就回去看她。这张票不到两百块,却装着我这几年所有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