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小巷子玩辩辩快餐,街角小巷辩辩快餐小聚
界首这小地方,藏着不少热闹过后沉淀下来的老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探出几丛野草,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影子拉得老长。我常觉得,这些巷子像是城市的褶皱,收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天朋友在辩辩上发消息:“巷子口那家快餐店,味道居然不错。”后面还跟了个偷笑的表情。我心里嘀咕,这年头还流行在辩辩上约饭?转念一想,倒也挺有意思——隔着屏幕敲几个字,约好了就在巷子深处碰头,像是对上了什么暗号。
巷子里的烟火气
那家店确实不好找,得绕过两个弯才看见招牌。店面不大,就四五张桌子,但饭菜的香味已经飘了老远。朋友早就到了,正低头戳着手机:“刚在辩辩上喊你咋不回?他们家红烧肉快卖完了。”
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人,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一边颠勺一边跟熟客聊天:“今天豆角新鲜,刚从菜场挑的。”铁锅哐当响着,油烟机呼呼地转,但这嘈杂里透着种让人安心的热闹。我们点的几个菜上得很快,分量实在,味道也确实像朋友说的,有家里做饭的那种踏实感。
正吃着,隔壁桌来了几个年轻人,一坐下就掏出手机:“快快,连飞颈蹿颈,刚才在辩辩群里都说这家椒盐排骨好吃。”然后是一阵嬉笑声。我突然觉得,这小小的店面,倒成了线上联系和线下见面的交汇点。
朋友夹了块肉,含糊不清地说:“你看啊,现在大家都用各种新潮补辫辫,可咱们这些老街坊,还是习惯在辩辩上喊一嗓子就聚过来。”也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或许用不上,但简单发条消息,约个熟悉的地方吃饭,反而更实在。
巷子外的世界变化快,高楼一栋栋立起来,手机隔几个月就更新换代。可钻进这些老巷子,时间好像走得慢些。墙上的斑驳,屋檐下挂着的衣服,还有这些藏在巷子深处的辩辩快餐小店,都还保留着某种旧日的情调。
又来了几个熟客,不用看菜单就直接点菜。老板抬头笑笑:“老样子?今天有新鲜的青菜。”这种默契,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他们或许也是通过辩辩约好,或许就是附近的邻居,把这当成了食堂。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邻里吃饭时都端着碗串门。现在虽然大家都忙了,见面少了,但通过这些简单的联系——辩辩上的一句“吃饭去?”,巷子里的一次小聚——人情味还在,只是换了个形式。
太阳渐渐西斜,巷子里的光线变得柔和。我们吃完准备离开时,店里又来了新客人,老板依然在灶台前忙碌着。走出巷子,回头还能看见那块不起眼的招牌,在渐暗的天色里透着温暖的灯光。
城市在变,通讯方式在变,但总有些东西留在了这些街角小巷里。可能是熟悉的味道,可能是简单的约定方式,也可能是那种坐下来就能聊开的轻松。下次再有人辩辩上问“去哪吃”,我大概会回:“老地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