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足浴店为何光说不练,贺州足浴为何言而无行
路过贺州那条熟悉的商业街,我又看到了那家足浴店闪烁的霓虹招牌。说来也怪,这家店从去年就开始搞促销活动,门口“开业大酬宾”的横幅都晒褪色了,可透过玻璃门往里瞧,装修脚手架还立在原地。
隔壁小卖部老板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说:“他们家的促销活动啊,比电视剧重播次数还多。”这话把我逗笑了,可仔细一想,这不正是贺州足浴行业的一个缩影吗?宣传做得震天响,实际进展却总是慢半拍。
宣传的热闹与现实的冷清
我翻出手机里存的几张照片,光是上个月,这家店就在公众号发了六篇推广文章。什么“引进最新按摩技术”、“打造五星级体验”,说得天花乱坠。可每次有顾客拿着优惠券上门,得到的答复都是“设备在调试中”。
有意思的是,这种情况在贺州还真不是个例。城南那家“足浴世家”,从去年国庆就开始预售会员卡,到现在连门面都没装修完。顾客的钱倒是收得爽快,可服务呢?总是停留在口头上。
这就让人纳闷了,按理说足浴行业投入不大,技术门槛也不高,怎么在贺州就这么难落地?我找了个在足浴行业干了十年的老师傅聊天,他倒是说出了些门道。
藏在表象背后的行业困境
老师傅掰着手指头给我算账:“现在房租年年涨,技师工资也不低。最重要的是,很多老板根本静不下心来做服务。”他说的这个现象很有意思,现在不少经营者更愿意把钱花在营销上,而不是提升服务质量。
就像城西那家新开的养生馆,花了十几万做抖音推广,结果顾客来了发现连最基本的足底按摩都做不好。技师培训了叁天就上岗,连穴位都认不全。这可不就是典型的“光说不练”吗?
还有个挺现实的问题——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你在贺州街头走一圈,十家足浴店有八家都在打“中医养生”的招牌。可真正配有专业理疗师的有几家?大多数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
说到这儿,我想起上周遇到的一件事。有个从广东回来的老乡说,他在深圳经常去的一家足浴店,技师都是持证上岗,连按摩用的药包都是根据季节调整的。反观咱们这儿,很多店连最基本的卫生标准都做不到位。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在于“不能做”,而在于“不想好好做”。有些老板总想着赚快钱,开业时搞得风风火火,热度一过就开始偷工减料。这种经营理念,怎么能把生意做长久呢?
再说个亲眼所见的事。前天晚上八点多,应该是足浴店的黄金时段,可我路过叁家店,有两家都在让技师在外面发传单。店里空空荡荡,技师却要在街上拉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有时候我真想问问这些老板:你们是开足浴店的还是开传单公司的?把用在营销上的精力分一半到服务上,生意恐怕早就红火起来了。
其实顾客要的真不多,就是实实在在的服务。按得舒不舒服,环境干不干净,价钱合不合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做到了,生意自然就来了。可偏偏有些店就喜欢在宣传语上做文章,这个“至尊享受”,那个“帝王体验”,说得比唱得还好听。
现在很多行业都在谈“消费升级”,我觉得在贺州足浴行业,最先要升级的不是装修,不是营销,而是经营者的观念。把每个顾客的脚按舒服了,比什么天花乱坠的承诺都管用。
写到这儿,我又看了眼那家店的公众号,嘿,他们又推出了“周年庆特惠”。不知道这次,是继续“光说不练”,还是真的会有所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