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相近的价位情感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03 06:16:06 来源:原创内容

巷子深处的麻辣烫

崇州的老街总是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映着店铺的灯光。我常去的那家麻辣烫就在巷尾,老板是个五十来岁的本地人,总爱在围裙上擦手。那天晚上快收摊时,来了个穿工装的年轻人,头发被安全帽压得塌塌的,坐在最靠里的位置。

他要了份十二块的套餐,加了瓶叁块的啤酒。我正好坐在邻桌,看他从兜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票根——是附近工地的餐补券,能抵八块钱。老板接过券时笑了:“又给你们发这个啊?算上抵扣,你这顿才七块。”年轻人嘿嘿一笑,露出的牙齿很白。

后来他每周都来两叁次,有回带着个扎马尾的姑娘。姑娘在隔壁服装店上班,工装袖口磨得发白。他们点了个二十二块的双人锅,姑娘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我自己削的,不用切。”年轻人把最大块的肉夹给她,她推回来,他又夹过去。最后那块肉在碗里转了叁圈。

小旅馆的窗户纸

有次下雨,他们挤在屋檐下等雨停。年轻人忽然跑进雨里,十分钟后举着把旧伞回来,半边身子都湿透了。后来老板告诉我,那把伞是他在二手市场花五块钱买的。“这些孩子啊,”老板往汤锅里添着骨头,“谈个恋爱都精打细算。”

他们最奢侈那次是去了江边的小旅馆。确切说不是旅馆,是居民楼改的日租房,八十块一晚。窗户纸有点破了,用透明胶粘着。姑娘说能看到江上的船灯,一点一点的像星星。第二天退房时,前台多收了十块押金——因为他们用了两条毛巾。

为这十块钱,年轻人在前台理论了半天。不是付不起,他说,得讲道理。最后老板娘退给他五个硬币,他转身就去路边买了烤红薯。姑娘掰开红薯时笑得特别甜,热气糊住了她的眼镜。这种相近的价位情感故事,在崇州的老城区里随处可见。

今年春天我又见到他们,还是在麻辣烫店里。姑娘的工装换成了浅蓝色制服,胸牌上印着“店长”。年轻人不再用餐补券了,但还是点十二块的套餐。老板偷偷告诉我,他们在城郊租了间小房子,月租六百。“两个人分摊,”老板擦着桌子,“比住宿舍强。”

临走时我看见他们的电动车,旧是旧了点,但后视镜上系着两条红绳,风里飘得特别好看。或许这就是崇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不贵,但结实。像老街的石板路,雨天踩上去稳稳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