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品茶教室工作坊,茶香赤壁研习课堂
推开木门,茶香就顺着穿堂风柔柔地拂了过来。这间藏在赤壁古战场不远处的小院,挂着“品茶教室工作坊”的招牌,每周未都会迎来些想从忙碌中透口气的都市人。
王老师是这儿的常驻茶人,两鬓微白,手里正不紧不慢地摆弄着茶则。见我们围坐过来,他笑了笑:“今天咱们不急着泡茶,先试试‘听’茶。”大家面面相觑,茶怎么听?他取出几片墨绿的干茶,轻轻抖落在预热过的盖碗里。叮叮咚咚的脆响,竟真像雨打青瓦,瞬间把窗外车马声隔远了。
指尖上的老时光
青瓷茶荷在学员间传递,有人凑近深嗅,有人用手指小心捻动叶片。“这片叶子可能在赤壁的山头晒过叁春日光呢。”王老师话音落下,桌角一位穿亚麻衫的姑娘突然“啊呀”一声——她手中的白瓷杯里,舒展的茶叶正缓缓旋出碧色烟霞。
实操环节总最是热闹。斜对面的眼镜男生手忙脚乱,水温总差那么两度。王老师踱过去,在他肩头轻轻一拍:“别盯着温度计,看蒸汽。”果然,当壶口冒出蟹眼般细密水泡时,他这次冲出的茶汤终于泛起了金圈。其实我们学的不只是茶,是怎样让心跳跟着茶叶沉浮的节奏,一起慢下来。
茶香赤壁研习课堂的特别之处,在于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上次清明采茶季,我们跟着当地茶农背起小竹篓上山。露水打湿裤脚时,才明白为什么说“明前茶,贵如金”。那位总沉默的李大姐,现在每次注水时手腕都会不自觉地画圈:“这是模仿茶树在风里的摆动。”她说着自己都笑了。
窗外竹影渐斜,我们喝到了第七泡。茶汤颜色淡了,喉间的回甘却愈发明显。穿亚麻衫的姑娘正低头记录着什么,或许在写:今日学会与一片赤壁茶叶对坐,它教我如何把时光泡出层次。玻璃壶底沉淀着舒展的叶底,像完成了使命的舞者,静静卧成柔软的墨绿。
临走时,王老师往每人杯子里添了道热水:“这叫尽杯茶。”清浅的茶色里,依然能尝到若隐若现的甘甜。我把这杯茶端在手里,走在青石板路上忽然觉得,或许我们带走的不是泡茶技巧,而是赤壁这片土地用叶片写给我们的、需要慢慢品读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