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中学生叁小时通话费八百
普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刚听说时我还以为是个段子。直到看见孩子母亲在家长群里发的账单截图,才意识到这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张阿姨翻着手机通话记录直叹气:"平时给孩子配手机是为了放学联系,谁能想到他跟同学煲电话粥,叁个月话费蹭蹭往上涨。"最近那个800元的账单更是让她傻眼——孩子和同桌讨论暑假作业,从晚上八点一直聊到十一点,期间还开了视频共享屏幕。
话费背后的亲子隔阂
我跟着张阿姨回家时,她儿子小军正抱着手机在阳台转悠。"就是普通聊天啊..."孩子捏着衣角嘟囔,"有些题不会做,开着视频讲题比较清楚。"他显然没意识到流量会折算成通话费,更没想到叁个小时能花掉妈妈小半个月的买菜钱。
这种中学生叁小时通话费八百的情况,现在好像越来越常见。隔壁班李老师告诉我,上学期他们班就有学生因为深夜连麦打游戏,产生过五百多的话费。孩子们总觉得手机套餐里的资源像空气一样取之不竭。
张阿姨把缴费单摊在桌上时,小军才真正被吓到。那个下午,母子俩第一次心平气和地算了笔账:800元相当于160杯豆浆,或者40本练习册。孩子红着眼睛把游戏账号注销了,主动提出要用周末时间帮邻居取快递来补偿。
这件事让我想起去年表弟的故事。他为了给转学的朋友庆生,悄悄用父亲手机发了999元红包。后来家里发现时,两个孩子已经策划好要合伙开网店还钱。虽然最终网店没开成,但表弟真的去快递站打了半个月零工。
现在很多家长把手机丢给孩子就觉得万事大吉,其实就像给刚学自行车的人直接塞了辆摩托车。特别是普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类事件,表面看是消费观念问题,根子上还是缺乏价值教育的体现。
小军现在会主动查询套餐余量了,上周还帮妈妈发现了被莫名扣费的增值业务。张阿姨笑着说虽然损失了八百块,但让孩子明白了"话费不是从奥颈-贵颈里长出来的"这个道理,或许也不算太亏。
就在前天,我在小区超市遇见母子俩在选零食。小军拿着计算器边按边念叨:"这个薯片价格够打十分钟长途,那盒草莓相当于两天流量包。"张阿姨在旁边笑得无奈又欣慰。或许成长的代价,有时就是要用这样具体的方式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