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生品茶工作室,学生茶艺交流空间
巢湖边上那个学生品茶工作室,现在可真是越来越热闹了。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叁五个年轻人围坐在茶桌旁,手里捧着白瓷杯,聊得正起劲。要说这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大概就是那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吧——没有茶道表演那么严肃,也不像奶茶店那样匆忙,就是简简单单地喝茶、聊天。
记得第一次被室友拉去时,我还纳闷学生搞品茶是不是太老气了。结果推门就被清新的茶香扑了个满怀。工作室的负责人小陈正在教大家闻香,他让我们先别急着喝,把茶杯凑近鼻子深深吸一口气。“龙井的豆香、岩茶的炭火香、白毫银针的毫香……”他边说边递过不同的茶样,“每个人闻到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哦。”
茶香里的青春时光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个学生茶艺交流空间完全不是想象中古板的样子。上周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外语系的同学在办“茶香英语角”。大家边品着正山小种,边用英语聊着中英茶文化差异,有个姑娘特别认真地解释:“英国人往红茶里加牛奶,我们潮汕人喝工夫茶要趁热啜……”说着还示范起怎么用盖碗冲泡,引得外国留学生纷纷拿起手机录像。
茶桌就像个奇妙的社交舞台。上个月我在这儿遇到个沉默的男生,总是独自坐在角落翻考研资料。后来有次大家聊起失眠话题,他忽然开口说可以试试安神茶配方。原来他家里世代做茶,随手就能配出七八种养生茶方。现在他常在这里开小讲座,我们都叫他“茶博士”。
有时候晚上去,会赶上他们的“月光茶会”。熄掉大灯只留几盏暖黄台灯,琴社的同学弹着古筝,我们传着喝同一泡陈年普洱。有个哲学系的同学突然说:“你们觉不觉得,茶叶在热水里舒展的样子,特别像我们熬夜写论文时抓狂的状态?”大家都笑了,这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其实这个巢湖学生品茶工作室最打动人的,不是多珍贵的茶叶或多专业的技法,而是那种温暖的联结。那些在茶香中分享的快乐与烦恼,那些对于未来的迷茫与憧憬,都化作杯中最真实的滋味。当你捧着那杯恰好的温度,突然就明白了——所谓成长,或许就像等待一泡茶绽放的过程,急不得,也慢不得。
现在每次经过工作室,总能看见新面孔加入。有时是刚下课带着书本来的,有时是社团活动结束后结伴而来的。玻璃门上那张手绘的“今日茶单”总是换着花样,昨天写着“桂花乌龙试新”,今天变成“蒙顶黄芽初体验”。那份永远新鲜的热情,仿佛连窗外的湖水都染上了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