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祥小粉灯一条街,凭祥小粉灯夜市街
刚走到街口,就被那片暖融融的粉红色光晕给吸住了。这光不算亮,朦朦胧胧的,像给整条街罩了层薄纱。你说怪不怪,就这颜色,愣是把水泥路面都照出了几分温柔。
天色刚擦黑,摊主们就忙活开了。这边“哐当”一声支起折迭桌,那边“刺啦”一下拉开卷帘门。有个大姐正往电线杆上缠小粉灯,嘴里还念叨:“可得缠紧点儿,半夜风大。”她手上那串灯泡晃来晃去,粉光在她脸上明明暗暗的。
舌尖上的烟火气
烧烤摊的炭火最先旺起来,肉串在铁架上滋滋冒油,孜然味儿混着辣椒面儿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隔壁甜品摊的阿姨更绝,舀一勺冰粉,“啪”地扣进碗里,动作那叫一个利索。她看我站着瞧,咧嘴一笑:“来碗?加了桂花蜜的。”
我端着冰粉往前晃,发现这凭祥小粉灯一条街真是藏龙卧虎。有个老爷子推着叁轮车卖糍粑,车前头就挂着盏自制的小粉灯——易拉罐剪开的,里头塞了个灯泡。他一边捶打糯米团子一边说:“跟我叁十年了,比那些霓虹灯好看。”
正说着,旁边炒粉摊突然腾起半米高的火焰,锅铲敲得铁锅铛铛响。食客们见怪不怪,还有闲心拍视频。穿校服的学生挤在炸串摊前,举着手机争论要不要加辣。穿拖鞋的大叔独自坐在塑料凳上,就着一盘炒田螺喝啤酒。
在这片粉红色的光海里,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要说这凭祥小粉灯夜市街啊,最动人的不是哪样吃食,而是这股子活生生的热闹劲儿。它不像商场里那些标准化的美食城,这儿每个摊位都带着摊主自己的脾气。
灯影里的人情味
我注意到有个卖酸野的摊子前特别热闹。摊主是个壮实小伙,每称完重量总要顺手多扔两个李子进去。“自家种的,不值钱!”他嗓门洪亮,逗得排队的人都乐。斜对面修鞋的老伯也在粉灯下摆摊,偶尔抬头看看喧闹的人群,又低头继续纳鞋底。
在这儿呆久了,你会发现很多固定节目。九点整,卖糖水的阿婆准会收摊,她女儿来接她时总要唠叨两句。十点左右,几个代驾司机会凑到炒粉摊前吃宵夜,他们头盔上还别着小粉灯,说是晚上醒目。
快到午夜时下了阵小雨,雨丝在粉红色灯光里闪闪发亮。摊主们不慌不忙地支起雨棚,吃客们往棚里挤了挤,反而更热络了。烤生蚝的老板给每人送了碗姜汤:“驱驱寒,下雨天生意不好做,大家凑个伴。”
雨停了,月亮从云层后面露出半张脸。粉色的灯光和银白的月光混在一起,把湿漉漉的地面照得像撒了层糖霜。这时候的凭祥小粉灯一条街,美得让人挪不动步。
有个摄影爱好者支着叁脚架在街角拍照,他说每周都来:“拍不腻的,每次光线都不一样。特别是雨后,这粉光映在水洼里,绝了。”
我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果然,每个小水洼都盛着一汪粉盈盈的倒影,整条街仿佛变成了双重世界。卖花的小女孩蹲在水洼前看了好久,最后小心翼翼地从旁边绕了过去——她大概舍不得踩碎这片粉色吧。
凉茶铺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老歌,有个阿姨跟着哼唱,手上的扇子合着拍子一摇一摆。她面前的凉茶锅里冒着热气,那股淡淡的草药味,混在各种食物香气里,居然一点也不违和。
夜深了,人潮渐渐散去。摊主们开始收拾家伙,互相帮着把桌椅搬上车。那盏盏小粉灯还亮着,像在给这条街守夜。明晚,等天色暗下来,这片粉色光海还会准时亮起,继续讲述属于凭祥小粉灯夜市街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