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那里有站小巷,邳州何地有街巷
那天路过人民公园,碰到个拎着鸟笼的老大爷,我俩就聊开了。他说自己打小在邳州长大,这些年看着老巷子一条条消失,新楼房一栋栋立起来,眼里透着几分怀念。
要说这邳州那里有站小巷的事儿,还真得问问本地人。年轻人现在都用导航,可那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巷,地图上未必标得明白。老大爷说以前运河边上有条青石板路,两旁是老式木门楼,夏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石板上跑,那声响清脆得很。
记忆里的青石板
我按着老大爷说的方向往西走,还真找到了一条保留着旧模样的巷子。巷口摆着几个竹编簸箕,有位大姐正在晒干菜。她说这条巷子叫"马市巷",早先这儿真是卖马的地方。"现在别说马了,连自行车都不让进哩。"她笑着指指巷口的石墩。
往巷子深处走,能看见墙根处探出几株野茉莉,白的粉的开得正欢。二楼窗前挂着鸟笼,里头画眉叫得婉转。这种生活气息,在高楼小区里还真难见到。邳州何地有街巷?其实就在这些被现代化浪潮轻轻绕过的地方。
转角处有个修鞋摊,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手里活计不停。他说在这条巷子修鞋叁十年了,见证了多少人从穿布鞋到皮鞋,再到运动鞋的变化。"现在年轻人鞋坏了就扔,修鞋这行当快绝迹咯。"他边说边给手里的皮鞋上线,针脚依然密实。
我突然想起老大爷说的,这些小巷不只是通道,更是一本本活的地方志。每扇木门后面,都可能藏着几代人的故事。那个总在巷口下棋的王爷爷,去年搬去和儿子住了;李家那个考上北大的闺女,小时候常在这巷子里跳皮筋。
天色渐晚,巷子里飘起饭菜香。有户人家开着门,能看见院里那棵老槐树,树下摆着石桌石凳。这种邻里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近,在封闭的单元楼里确实难得。邳州那里有站小巷,找的不只是地理方位,更是这种逐渐稀薄的生活味道。
往回走时,碰见个骑叁轮车收废品的,车把上挂着小喇叭,循环播放着那句熟悉的吆喝。声音在巷子里回荡,仿佛把时光也拉回了十年前。这些正在消失的声音、景象和气味,拼凑起来才是完整的城市记忆。
巷口新开了家奶茶店,几个年轻人坐在户外椅上聊天。老巷子也在慢慢接纳新事物,只是这种变化来得温和,不像主干道上那般突兀。也许这就是小巷的智慧——既保留着骨子里的沉稳,也不拒绝必要的改变。
离开时我又回头看了看,暮色中的小巷安静祥和。忽然明白,无论城市如何变迁,总需要保留这样一些地方,让匆忙的日子有个喘息的角落。那些对于邳州何地有街巷的询问,或许就是在寻找这样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