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广州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
那个午后的通话
办公室里同事小王突然对着手机皱起眉头,我凑过去一看,屏幕上赫然写着“广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新闻标题。他苦笑着说现在孩子真敢要价,我盯着那行字却突然走了神——这让我想起上周在珠江新城地铁口听见两个穿校服男孩的对话。
“你这周赚了多少?”矮个男孩边刷手机边问。“刚完成个叁小时的单子,正好一百。”高个男生把书包往肩上提了提,“就是得一直说话,嗓子有点受不了。”他们快步走进车厢,留我在原地愣神。现在初中生的时间这么值钱了吗?
回家路上经过中山六路的老城区,看见几个学生蹲在骑楼下摆弄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我瞥见类似语音通话的界面。穿蓝色校服的女孩说:“今天这个家长要求模拟英语对话,我差点没接住话。”她的同伴晃着手机接口:“总比上周那个好,非要我假装心理辅导员。”
晚饭时隔壁读初二的小轩来借酱油,我趁机问起这事。他抓抓头发说:“我们班至少七八个在做。有的陪练口语,有的假装临时家教,最离谱的是李伟接了个假装别人孙子的单子。”他压低声音,“那老人家儿子在国外,就想听孩子喊声爷爷。”
这让我想起表姐昨晚的抱怨。她上初中的女儿最近总关着门打电话,后来发现是在做“广州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的兼职。表姐又气又笑:“你说现在这些家长,怎么宁愿花钱找陌生人陪孩子聊天?”
第二天特意去了趟北京路的书城,果然在教辅区听见两个妈妈在讨论。穿碎花裙的女士说:“我家那个请了叁个月陪聊,数学成绩没见涨,倒是学会用粤语讲冷笑话了。”旁边戴眼镜的妈妈接话:“至少你孩子肯开口了?我家这个现在跟‘陪聊小姐姐’说的话比跟我一个月说的都多。”
在体育东路那家奶茶店,我偶然听见更让人惊讶的对话。叁个初中生围坐着核对账本,扎马尾的女生说:“这月收入八百,主要来自五个固定客户。”穿球服的男生抱怨:“张老师总在放学时间下单,接吧耽误打球,不接又舍不得那一百块。”
就在昨天,我在小区花园看见令人动容的一幕。树荫下坐着个穿校服的女孩,举着手机柔声念童话故事。后来才知道她在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做“睡前陪伴”,已经坚持了半个月。她说看到客户发来孩子睡着的照片时,觉得这广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兼职突然有了温度。
这些碎片拼凑出意想不到的图景。那些穿梭在越秀公园、坐在圣心大教堂台阶上、挤在础笔惭线车厢里的少年们,正用声音搭建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或许在某个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正有新的故事通过电波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