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周边学子相约百人叁小时
最近朋友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挺火的,说是在武汉周边几个高校,有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挺特别的活动。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就是那个“武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聚会。我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时,心里还琢磨着:现在年轻人都在玩什么新花样呢?
后来跟参与活动的同学聊了聊,才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要有意思得多。组织者小陈告诉我,他们最初就是在群里随口一提,没想到响应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平时都在各自的学校埋头读书,偶尔也想认识些新朋友,交流交流彼此的生活。你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可真正面对面坐下来的机会反而少了。
叁个小时能做什么
说到这个“叁小时”的安排,倒是挺巧妙的。时间太短吧,刚热络起来就要散场;时间太长呢,大家又难免会疲惫。这叁个小时刚好够大家慢慢聊开,又不会觉得负担太重。有个参与的同学笑着说,这叁个小时里,他们先是玩了几个破冰游戏,然后又分组聊了各自专业的话题,最后还一起吃了顿便饭。整个过程轻松自在,完全没有那种正式活动的拘束感。
我特别注意到,这次“周边学子相约百人叁小时”的活动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没有固定的议题。大家就是随性地交流,从学习聊到生活,从理想聊到现实。有个学建筑的男生和学设计的女生聊得特别投机,后来听说他们还真合作了个小项目。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在平时封闭的校园环境里还真不太容易实现。
不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场地要找合适的,人数要控制得当,还得考虑大家的时间安排。负责协调的李同学告诉我,他们提前两周就开始筹备,光是确定最终人数就来回确认了好几次。“毕竟要凑齐百来人,还要保证大家都能尽兴,确实得费些心思。”他说这话的时候,虽然语气里带着疲惫,但眼神里满是成就感。
说到参加者的感受,有个大二的学妹说得挺实在的:“刚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很尴尬,毕竟都是陌生人。但来了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就是想多认识些朋友,看看其他学校的学生都在忙些什么。”她说那天认识了个同乡的学长,给了她很多考研的建议,这些在平时根本没法得到。
现在想想,这种“武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之所以能办起来,可能就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有这样的需求吧。在数字化时代待久了,反而更珍惜这种真实的互动。有个参与活动的同学说得挺在理的:“在网上聊一百句,不如面对面坐一会儿。”
那天活动结束后,组织者们建了个微信群,原本是想方便后续联系,没想到这个群到现在还活跃着。经常有人在里面分享学习资料,或者约着一起去图书馆,偶尔还会组织个小型的羽毛球赛。看来那叁个小时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要持久。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有个参加活动的学生说的趣事。他说那天最让他惊讶的是,原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和压力。“大家都以为别人的大学生活很精彩,其实谁不是一边迷茫一边前进呢?”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或许这就是交流的意义所在——让我们知道,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
现在这个“周边学子相约百人叁小时”的活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它的影响还在持续。听说最近又有人在筹划第二场,这次想参加的人比上次还多。看来啊,年轻人还是渴望真实的交流和连接,这种需求永远不会过时。
那天活动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结束时,大家互相道别,有人约着下次一起去东湖骑车,有人约着一起去省图自习。叁个小时前还是陌生人的他们,现在已经成了朋友。这让我觉得,或许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地从屏幕前抬起头来,看看身边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