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酒泉微信同城约400元一回
最近这天气真是闷得让人透不过气,连楼下老王遛狗都改到半夜了。我刷着手机发呆,微信突然弹出一条附近的人打招呼,“在吗兄弟,晚上找个地方坐坐?”配着个咧嘴笑的表情。我没急着回,倒是想起前两天在小区布告栏看到的小广告,白纸黑字印着“酒泉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旁边还贴着通下水道的贴纸,这搭配看得人一愣。
说实在的,现在这种信息简直无孔不入。上周去菜市场买排骨,扫码付钱时发现摊主微信头像明晃晃写着“同城陪伴”,点开朋友圈更直接,“酒泉微信同城约400元一回”下面配着张夜景照片。我这攥着二十块钱现金的手悬在半空,摊主还冲我嘿嘿一笑:“老板,需要别的服务也可以私聊。”得,现在连买根葱都能遇上业务推广了。
线上到线下就隔层窗户纸
昨晚跟开网吧的表弟吃饭,他哧溜着啤酒说现在这些事早不是秘密。“哥你信不,就我们网吧后门那条街,新开了叁家养生馆。上个月民警来检查,你猜怎么着?人家营业执照齐全,按摩师持证上岗。”他压低声量,“但熟客都知道,加个微信预约,晚上十点后能享受‘特别服务’,价格嘛...你懂的。”
这话让我想起邻居张阿姨前阵子闹的笑话。她闺女教她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找广场舞搭子,结果加来个自称“专业理疗师”的。张阿姨乐颠颠去了,回来说小伙子手法不错,就是总推荐“增值项目”。后来才明白过来,敢情人家主业根本不是推拿。现在这事儿成了我们小区的段子,大爷大妈们见面都逗她:“还去做理疗不?”
有时候觉得吧,这些藏在正常生活缝隙里的灰色交易,就像夏天雨后突然冒出来的蘑菇,看着扎眼,但总有人会去摘。我们小区物业最近贴了警示,说发现有人利用“酒泉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这类信息实施诈骗,已经有好几个租客中招。可布告刚贴两天,旁边就又出现新的联系方式,这野火烧不尽的架势,真叫人不知说什么好。
前天打车遇到个健谈的司机师傅,他倒是一语道破:“现在谁还站街啊?都转型线上经营了。你看那些直播平台、社交软件,表面光鲜亮丽,底下多少暗流涌动。”他扶着方向盘拐过路口,“我半夜常在这片跑,经常接到从酒店去医院的单子,上车都低着头不说话。要我说啊,这400块钱的事儿,风险可比收益大得多。”
昨天路过街角那家总亮着粉灯的发廊,发现卷帘门拉着,贴了封条。旁边便利店老板边整理货架边念叨:“这个月第叁家了,查得越来越严。”有个常客在旁边接话:“不怕,换个地方照常开业,现在都靠微信接单了,比开门店安全。”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现象能存活至今,或许正是因为抓住了某些人的心理。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孤独感强,有时候明知道是坑,还是忍不住想试试。就像我那个单身多年的同事老李,上周突然问我知不知道哪里能“解闷”,我赶紧把话题岔开。结果今天看他黑着眼圈来上班,估计又没忍住好奇心。
现在每次看到微信弹出附近的人申请,我都会多留个心眼。毕竟这年头,隔着屏幕谁也不知道对面坐着什么人。可能是个无聊想聊天的邻居,也可能背后藏着精心设计的陷阱。那些标着明码实价的广告,看着直接痛快,可真要踏进去,指不定会遇上什么麻烦事。
今晚老王照例出来遛狗,看见我在楼下抽烟,凑过来说他家对门搬来个新租客。“怪神秘的,每天不同男的进出”,他牵着狗绳咂咂嘴,“我媳妇说看见她手机屏幕上飘过‘酒泉微信同城约400元一回’的消息。”我们俩站在路灯下面面相觑,最后他叹口气:“这世道,还是关好自家门窗最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