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呼
一个称呼的流传
在庆阳大学城附近溜达,你时不时会从学生们的闲聊中听到一个词——“炮楼”。第一次听见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什么年代了,哪来的炮楼?难道这地方还有什么历史遗迹不成?后来问了几个人才弄明白,原来他们指的是大学城周边那些密密麻麻、拔地而起的出租公寓楼。
这些楼宇啊,造型确实有点特色。方方正正,高高瘦瘦,一栋紧挨着一栋,外墙颜色也差不多,远远看去,真像一个个竖起来的火柴盒,或者说,像旧时那种孤零零的碉堡。学生们用“炮楼”这个词来形容,还挺形象的,带着点年轻人的戏谑和自嘲。这称呼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在几所大学的学生圈子里叫开了。
所以你看,这“庆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的说法,它不是官方命名,也没上过什么地图,完全是学生群体内部自发创造和传播的。语言的生命力就在这儿,一个贴切又有点调侃的叫法,比什么正式名称都传得快。
“炮楼”里外的生活画卷
那么,为什么这些公寓楼会形成这样的规模,又为什么偏偏是学生们聚集在这里呢?想想也简单。大学宿舍虽然便宜,但规矩多,空间也有限。不少学生,尤其是考研的、准备出国的、或者谈恋爱的情侣,都渴望一个更自由、更私密的空间。于是,学校旁边这些专门为他们建造的出租公寓,就成了首选。
走进这些“炮楼”,你会发现别有洞天。房间通常不大,但“五脏俱全”,独立卫浴、小厨房、一张床一张书桌,基本能满足生活学习的需求。白天,这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去学校上课了。到了晚上和周末,就彻底热闹起来。楼道里飘着各家做饭的香味,房间里传出游戏激战的声音,也有叁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看电影,享受难得的闲暇。
这里就像一个微缩的小社会,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各种故事。有挑灯夜读的奋斗,也有通宵达旦的狂欢;有独立生活的艰辛,也有朋友相伴的温暖。“炮楼”这个称呼听起来有点冷冰冰的,但里面包裹着的,却是无数鲜活、滚烫的年轻生命和他们的日常。
当然,问题也少不了。这么高的楼,这么密集的人,消防安全是个大问题,有时候感觉楼道里堆的东西有点多。隔音效果普遍不太好,夜深人静时,隔壁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还有啊,租金年年看涨,对没什么收入的学生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但这些,似乎都成了“炮楼”生活体验的一部分,让人又爱又无奈。
称呼背后的共鸣与延伸
既然“庆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那“邻近区域类似称呼”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好奇地往更边上走了走,和住在其他片区的一些同学聊了聊。果然,发现在大学城的另一侧,也有一些布局、风格很相似的公寓楼群。那边有的同学管自己的住处叫“碉堡”,有的则戏称为“哨塔”。
你看,这意思其实都差不多。“碉堡”听起来更坚固、更封闭一点;“哨塔”则带着点居高临下观察四周的感觉。这些叫法都和“炮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基于楼宇的外形特征,加上一点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创造出来的。
这说明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当一个群体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共同的感受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黑话”或者“行话”。“炮楼”及其类似的称呼,就是庆阳大学城学生们之间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纽带。只要一说起“我住那边炮楼里”,对方立刻就能心领神会,知道你那大概是什么样一种居住状态和生活环境。
这些称呼,早已超越了它字面的意思。它不仅仅是指那些建筑,更指向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一段特定的人生经历。对于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学生来说,“炮楼”就是他们大学生涯中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坐标。很多年后,当他们在社会上奔波劳累,偶尔回想起在“炮楼”里的那些日子,或许会觉得条件简陋,但那份专属青春的、混杂着自由、梦想与一点点混乱的复杂滋味,一定会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