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品茶自带工作室,凤城茗茶自备工作室
这几天路过老街,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凤城品茶自带工作室”,木招牌上还挂着红绸子。说来也巧,我包里正好揣着朋友送的凤凰单丛,索性推门进去探个路子。
穿堂风带着茶香扑面而来,老板正在给紫砂壶浇热水,抬头笑道:“您这茶叶罐一掏,我就知道来对地方了。”他身后博古架摆满各式茶具,唯独没有茶叶罐——原来这儿就像个开放式厨房,茶客自带食材,他们提供灶台火候。
茶席上的烟火气
邻座大姐正熟练地温杯烫盏,见她从布兜里取出揉得油亮的茶饼,我忍不住搭话:“您这熟普有些年头了吧?”“零五年的老茶头。”她往盖碗里投茶的动作稳当得很,“家里孩子嫌陈味重,我倒是觉得在这儿慢慢醒茶,比茶城自在。”
确实,常规茶馆总像考场,从茶艺师手势到水温都要被打量。而在这家凤城茗茶自备工作室里,能看见穿衬衫的小伙子用玻璃杯闷龙井,也能遇见摆弄朱泥小壶的老人家。老板穿梭其间添水续炭,偶尔提醒句“水温差半开”,倒像是邻居串门。
藏在茶香里的人情账
聊开才知道,老板祖上在潮汕经营茶铺,来凤城反而做起了“无米之炊”。他拎着铜壶给客人续水:“现在好茶不难找,难的是找个舒坦地方。您看那对情侣...”顺着他的目光,角落里的年轻人正互相教学怎么绕茶滤,笑得茶巾都抖进公道杯。
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拎着几千块的茶叶,来付叁十八块位费。现代人缺的不是好茶,是能安心糟蹋好茶的松弛感。就像小时候蹲在奶奶家灶膛前,烤糊的红薯反倒比米其林叁星难忘。
窗外暮色渐浓,我那份单丛泡到第七道,桂花香转为蜜甜。结账时老板塞来两颗陈皮花生:“下回带您那泡鸭屎香,我备好砂铫子等您。”走出门回头看,暖黄灯光里浮动着无数这样的约定——有人约明天来试新茶盘,有人约周末比斗茶沫。
这条老街拆迁传闻传了五年,而此刻在凤城品茶自带工作室的檐廊下,叁十年的老普洱在盖碗里苏醒,今年的明前龙井在玻璃杯中舒展。人们用各自珍藏的叶片,泡开属于自己那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