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小粉灯一条街,开封粉红灯光老街巷
傍晚时分,我拐进这条熟悉又陌生的街巷。夕阳的余晖还没完全消失,那些粉色灯罩已经一盏接一盏亮了起来,柔柔的光晕在渐浓的夜色里晕染开,整条街忽然就笼罩在一种朦胧的暖调里。说来也怪,这条开封小粉灯一条街,我打小就知道,可真正走进来的次数,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映着粉红灯光,竟泛出一种温润的光泽。两旁是些老式门脸,卖小吃的、做裁缝的、还有几家旧书店,都在这片粉色光晕里做着各自的营生。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子坐在自家店门口,就着灯光修补一只皮鞋,锤子起落间,笃笃的声响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他抬头看见我,笑了笑,又低头继续手里的活计。
这条街的光影流转
往前走了几步,空气里飘来糖炒栗子的香味。那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炒货店前围着叁两个人,老板娘一边麻利地装袋,一边和熟客唠着家常。“王婶,今天这栗子甜不甜啊?”“甜!不甜不要钱!”这样的对话,在这条街上日复一日地上演着,朴实得就像街边那些老房子墙面上斑驳的砖块。
我忽然想起母亲说过,这些粉色灯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统一换上的。那时候,这条街被选定为商业步行街,为了营造些特色,市政部门特意定制了这批灯罩。没想到,这一用就是叁四十年,“开封小粉灯一条街”的名字也就这么叫开了。说来有趣,当初那些追求时髦的举措,如今反倒成了怀旧的符号。
书店老板老周正在整理书架上的旧书,看见我站在门口,便招呼我进去坐坐。他的书店不大,顶多十平米,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书。“这条街啊,白天是白天的样子,晚上开了灯,又是另一番光景。”老周说着,递给我一本泛黄的《开封地方志》,“你看,这里还有这条街的老照片呢。”
翻开书页,黑白照片上的街道显得陌生又熟悉。没有粉色灯光的年代,这条街看起来普普通通,和开封城里其他老街没什么两样。“是这些灯光给了它性格。”老周笑着说,“暖洋洋的,让人愿意在这儿多待会儿。”
书店角落里有几个年轻人,就着窗外的粉红灯光在翻看漫画书。他们的侧影被灯光勾勒出一圈柔和的轮廓,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老周说,常有些附近的学生放学后到这里看书,等家长下班。“这灯光不刺眼,看起书来正好。”
寻常日子里的温暖
走出书店,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了这条开封粉红灯光老街巷。整条街现在就像一条流动的粉色河流,光影在青石板路上跳跃,把行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卖馄饨的小摊前冒着热气,那蒸汽在粉色灯光下显得格外诱人。
“来一碗?”摊主大姐热情地招呼。我点点头,在路边的小凳子上坐下。她熟练地包着馄饨,动作行云流水。“在这条街上摆摊十几年啦,”她一边忙活一边说,“看着这些灯光,心里就踏实。”说话间,馄饨已经下锅,在沸水里翻滚着,像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正吃着,听见隔壁桌的大爷在聊这条街的往事。“以前哪有这么亮堂,就几盏昏黄的路灯。后来装了这些小粉灯,整条街都精神了。”他说着,指了指头顶的灯罩,“别看样式老了,照出来的光特别柔和,不像现在那些尝贰顿灯,白花花的刺眼。”
确实,站在这条开封小粉灯一条街上,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这灯光不催促人,也不张扬,就是安安静静地照亮着这条老巷,见证着寻常百姓家的喜怒哀乐。它不像商业区的霓虹那样炫目,也不像主干道的路灯那样威严,它就是它——温暖、包容,带着些许旧时光的温柔。
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下班回家的人们提着菜匆匆走过,放学晚归的学生叁叁两两地讨论着功课,还有像我这样的闲人,漫无目的地踱着步子。大家都在这片粉色光晕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走到街尽头,我忍不住回头望去。整条开封粉红灯光老街巷在夜色中绵延,像一条温柔的纽带,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那些灯光依然安静地亮着,见证着这条街上每一天的结束和开始,不曾间断,也不会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