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飞虫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陆丰微信扫码本地便捷生活
最近发现咱们陆丰的街头巷尾,大家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以前是“食未”,现在成了“你扫了没”。说的就是那个藏在手机里的新天地,打开微信扫一扫,本地生活服务直接送到眼前。
菜市场大嫂也玩转的新鲜事
那天在红光市场买菜,卖海鲜的陈姨麻利地称好鱿鱼,顺手撕了张二维码给我。“小妹,下次要什么提前在群里说,我给你留最肥的膏蟹!”我好奇地扫进去,好家伙,整个市场的摊主都在群里。凌晨四点渔船靠岸,五点钟照片就发群里了,螃蟹还在吐泡泡呢。现在连我七十岁的外婆都学会在群里订客家豆腐,比我从超市买的豆香味浓多了。
这种陆丰飞虫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像毛细血管似的,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了。上周我家空调半夜罢工,在小区物业群里问了一句,马上有邻居推荐了个维修师傅。师傅微信发来个定位,第二天一早带着工具就上门了。修完还教我在小程序里收藏他的店铺,说以后家电有问题直接下单,老客户打八折。
藏在扫码背后的烟火气
你可能想象不到,连祠堂翻新这种事儿都能在微信上搞定。我们族里要重修祠堂,大家在乡亲群里发起众筹,外地工作的叔伯兄弟扫码就能捐款。泥水匠、木工师傅在群里直播施工进度,在深圳打工的年轻人天天追着看。老姑婆们不会用网上银行,就让儿女帮着操作,自己盯着微信群里的账目公示,比会计还认真。
这种陆丰微信扫码本地便捷生活最打动人的,是保留了传统人情味的同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昨天路过人民路,看见修鞋的阿伯摊前也立着二维码。他说现在年轻人鞋子坏了都不舍得扔,拍照发过来他先看看能不能修。有对情侣在他这儿修好了定情物——一双一起爬山磨坏底的运动鞋,阿伯特意加了防滑垫,比原来还结实。
以前总觉得科技冷冰冰的,现在倒觉得二维码像家乡的老榕树须根,悄无声息地扎进生活的每个缝隙。菜摊、祠堂、修鞋摊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地方,通过扫码焕发出新的活力。有时候我在想,或许这就是科技最好的样子——不需要高深莫测,就像邻居家热心的小伙子,帮你把柴米油盐的日子打理得更妥帖。
现在我的微信收藏里存着十几个本地服务号——能送新鲜蔬菜上门的农场主,会修老式收音机的老师傅,甚至还有专做红桃粿的阿姨。需要什么的时候点开收藏,仿佛拥有了打开这座小城的万能钥匙。这大概就是科技带来的小确幸,让生活既保留着传统的温度,又享受着现代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