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品茶上课工作室,金昌茶艺学习课堂
最近路过城西,偶然看到一家新开的金昌品茶上课工作室。墨色招牌配上素雅字体,透着股安静劲儿。我这种老茶客自然挪不动步,推门就进去了。
满室茶香先迎了上来。不是香水那种直白的香,是若有若无、勾着人往里走的幽香。几位学员正围坐在长茶桌旁,看老师演示如何温杯烫盏。老师手上稳稳的,嘴里讲着:“水要顺着杯壁慢些倒,急了就惊了茶叶。”这话听着新鲜,泡茶还能“惊”着茶叶?
负责教学的林老师给我递了杯刚泡的龙井。汤色清亮,呷一口,鲜爽得很。“我们这儿不教那些花架子,”她笑说,“就是让大家弄明白,喝茶为什么舒服,怎么喝更舒服。”这话实在,我一下就听进去了。
一杯茶里的大学问
后来我又去了几次,慢慢品出点门道。原来光是拿盖碗就有讲究——拇指和中指捏住碗沿,食指轻压盖纽,这样既不烫手,出水也利索。以前我总被烫得龇牙咧嘴,现在终于能优雅一回了。
他们这个金昌茶艺学习课堂挺有意思,不急着教复杂的茶道仪式,反而从认茶开始。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这么一分,脑子里顿时清楚了。林老师常说:“茶无贵贱,适口为珍。”这句话让我放松不少,不再纠结于价格标签了。
有一次练习冲泡铁观音,我水浇猛了,茶汤涩得很。林老师过来看了一眼,没直接指出问题,而是让我先尝一口,问:“觉得哪里不对?”我咂摸半天,才说好像有点闷着了。她点点头:“茶叶也要呼吸的,你把它闷着了,它可不高兴。”这下我记住了,泡茶要留给茶叶舒展的空间。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舌头变刁了。能喝出同一款茶不同泡次的细微差别,也能感受到好茶入口后的回甘。这种进步很踏实,是身体记住的感觉,不是背下来的理论。
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不少,问他们为什么来,答案五花八门。有个做滨罢的小伙子说,编程累了泡壶茶,比刷手机解乏;还有个设计师说,来找寻传统美学灵感。看来,这方寸茶席,确实能安放各种期待。
现在每逢周末,我都愿意来这里坐坐。有时是认真学习新技法,有时就是单纯喝喝茶,看着窗外的梧桐叶子从绿变黄。茶还是那片茶,但因为懂得怎么对待它,喝起来的滋味确实不同了。这份闲适,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吧。
金昌品茶上课工作室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小确幸。它不急着给你灌输大道理,只是静静地,通过一杯茶的时间,让你学会慢下来。这种慢,在如今快节奏的城市里,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