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火车站的小巷
巷口飘来的香气
那天下午路过马鞍山火车站,忽然想起朋友提过对面巷子里有家面馆不错。反正离发车还有两小时,不如去转转。穿过马路,钻进那条窄窄的巷子,仿佛瞬间从喧嚣跌进了另一个世界。
巷子两旁的老房子挤挤挨挨的,墙皮有些斑驳,晾衣绳横跨半空,挂着的衬衫随风轻轻晃动。刚下过雨,青石板路面上积着些小水洼,倒映出斜斜的屋檐。最诱人的是空气里飘着的那股香味——谁家在炖肉呢,还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怪馋人的。
我顺着香味往前走,果然在巷子中间找到了那家面馆。店面不大,五六张桌子,却坐满了人。老板娘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头发随意挽着,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要啥?”她头也不抬地问,手里麻利地抓着面条往锅里下。
巷子里的老手艺
“一碗牛肉面吧。”我在门口的小凳子上坐下,正好能看见她操作。那双手真是灵巧,切肉、下面、撒葱花,动作流畅得像在跳舞。面端上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牛肉切得厚薄均匀,汤汁浓郁。
旁边坐着个老大爷,慢悠悠地喝着面汤。“这巷子啊,我住了五十年咯。”他看我好奇地打量四周,便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火车站还没这么大的时候,这巷子可热闹了,卖啥的都有。”他指了指对面紧闭的木门,“那家以前是修鞋的,老师傅的手艺,嘿,没得说。”
正说着,那扇木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个中年人,手里拎着工具箱。大爷笑了:“瞧,说曹操曹操到,这是他儿子,现在做锁匠了。”
我忽然觉得,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其实藏着一个完整的小世界。老手艺在传承,虽然形式变了,但那份专注还在。
吃完面继续往里走,发现巷子深处别有洞天。有个老师在自家门口支了块小黑板,正给叁四个孩子讲数学题。“这题要慢慢想,”他声音很温和,“急不得的。”孩子们围坐着,托着腮帮子认真听着。
再往前,是家小小的理发店。老师傅穿着白大褂,正给客人修面,动作轻柔熟练。墙上挂着面镜子,边角已经有些磨损,却擦得锃亮。店里放着老歌,旋律悠扬,和门外火车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
这条邻近火车站的小巷,就像个奇妙的缓冲带。外面是行色匆匆的旅客,里面却是不慌不忙的生活。有人在准备远行,有人刚刚归来,更多的人,就在这里日复一日地过着他们的日子。
临走时,我又回头看了看巷口。夕阳斜斜地照进来,给斑驳的墙面镀了层金色。这条马鞍山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个普通的地方,但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它不张扬,不喧哗,就那么安静地存在着,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