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恩施男士常访的幽深胡同
恩施老城的青石板路,总有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要说这些巷子里最有人间烟火气的,当属城南那条被老居民称作“男人巷”的地方。
这巷子本名叫福寿巷,但年轻人基本不知道。为啥叫“男人巷”?我头一回听说也纳闷。后来跟着朋友去了几次,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巷子不宽,两边是有些年头的瓦房,墙缝里还钻出几丛青苔。白天看着平平无奇,一到傍晚就热闹起来。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巷口老李的剃头铺子总是最先亮灯。一把老式理发椅用了叁十年,边给客人推头边聊着家长里短。“今天降温了,回去让嫂子给你找件厚衣裳”,老李给王师傅扫着脖子上的碎发。往里走几步,张嫂的烧烤摊炭火正旺,她丈夫在旁边支了小桌和几个老街坊下象棋。有人盯着棋盘沉吟半天,旁边看棋的比下棋的还着急:“跳马呀!他炮在那儿等着呢!”
再往深处,老陈的茶馆最是热闹。十几平方的屋子,竹椅矮桌摆得紧凑。说是茶馆,其实更像是老哥几个的俱乐部。几个退了休的教师天天在这儿研究诗词,工地的老周带着徒弟来说说施工的趣事,跑运输的小刘喝着茶抱怨油价。大家各自说着话,却又彼此都听得见,时不时还插几句话。
这条巷子像个天然的避风港。男人们在这里不用端着架子,高兴了可以放声大笑,烦心了也能叹口气。老陈有回跟我说:“在家得当顶梁柱,在单位要绷着弦儿,只有往这竹椅上一靠,才觉得这日子是自己在过。”他给客人续茶时,壶嘴总压得低低的,怕溅起水花烫着人。
巷子中段有棵大槐树,树下总聚着几位拉二胡的老人。琴声不算太准,但和着巷子里的谈笑声,竟出奇地和谐。有个周叁晚上,我听见拉《二泉映月》的老人拉错了好几个音,旁边听的人却没一个指出来。后来才晓得,那天是他老伴走了一百天。
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编织成了恩施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独有的温度。它不是景点,没有招牌,却比很多地方都来得真实。在这里,你能看见生活最本来的样子——不那么完美,但足够鲜活。
下次你要是来恩施,别光去大景点。傍晚时分拐进这样的巷子,找个竹椅坐下喝杯茶,说不定能听懂半座城的故事。这些幽深胡同里藏着的,才是恩施最地道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