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品茶上课群,藁城茶艺学习交流圈
这两天总有人问我,你们那个藁城品茶上课群到底是干啥的?是不是就是一群人坐那儿闷头喝茶?哎,这可真不是。这么说吧,上周叁晚上,咱们群里一位退休的李老师,端出一泡存放了十五年的老白茶,视频一开,满屏都是琥珀色的茶汤。她一边温壶烫杯,一边慢悠悠地讲:“这茶啊,就像老邻居,时间越长越有味儿。”手机那头,刚入群的小王忍不住插话:“李老师,我这刚买的白茶该怎么存?”你瞧,这就聊开了。
其实像小王这样刚开始接触茶的朋友,咱们藁城茶艺学习交流圈里还真不少。很多人以为喝茶是件特别玄乎的事,非得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可在我们这儿,你就算分不清六大茶类也没关系。记得第一次线下活动,大家带着自己的杯子聚在茶室,有个小伙子腼腆地说:“我只会用玻璃杯泡绿茶。”坐在旁边的张姐马上接话:“巧了不是?我这儿正带着今年的明前龙井,咱们就用玻璃杯,看茶叶跳舞!”
茶香里的烟火气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们这个藁城品茶上课群最热闹的时候,反而不是在讨论什么高深的茶道。去年冬天有个周末,群里突然开始聊用什么茶煮茶叶蛋最香。有人坚持要用红茶,说色泽透亮;有人非说乌龙茶才有回味,争着争着,不知谁冒出一句:“要不咱们下周就办个茶叶蛋品鉴会?”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个周日,十几位茶友真就端着自家煮的茶叶蛋来了,边吃边聊,最后竟评出了“最佳风味奖”。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交流,让好多原本觉得茶艺高不可攀的人都放松了下来。上个月新来的赵阿姨说,她之前在别处学过茶艺,老师总强调动作要标准,手指要翘多高,水温要精确到度,搞得她紧张得连茶壶都端不稳。而在咱们这儿,她学会了根据茶叶状态调整冲泡方法——“这就像做饭嘛,菜老就要多焖会儿”,她现在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说到变化,开理发店的小刘最有意思。他加入藁城茶艺学习交流圈本来是想给店里添个茶饮服务,结果现在倒好,每回群里有新茶到,他总第一个跑来“蹭茶”。有次他品着品着突然感慨:“原来不同的茶真有不同的性格,像我这急性子,还真得学学普洱的沉稳。”这话把大家都逗乐了,不过细想还真是这个理儿。
最近群里在传阅一本泛黄的《藁城茶事老照片》,里头有张1985年人民公园茶摊的黑白照。几位老茶友看着照片就打开了话匣子,说起那时几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说着说着,有人提议复原这种老味道。于是这个周末,我们真的要在茶室支起大铜壶,找回那种朴实畅快的感觉。你看,茶这东西就是这样,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回归市井生活,怎么舒服怎么来。
现在每天打开藁城品茶上课群,可能看到的是有人在分享淘到一把顺手陶壶的喜悦,也可能是有人在为冲泡失败的一壶茶求助。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总有人乐意接话,乐意分享自己的那点儿经验。就像老茶友常说的,茶泡坏了没关系,下次调整就是了,反正茶永远在那里等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