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私人工作室快餐,北海私人定制工作室简餐
这几天路过北海老街,总能看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招牌。比如某栋居民楼叁层的阳台上,挂着块手写木牌:"私人工作室快餐",旁边还画了个胖乎乎的碗筷图案。顺着窄窄的楼梯走上去,会发现这里和想象中油烟滚滚的餐馆完全不同。
落地窗前摆着两张原木桌,穿棉麻围裙的姑娘正往玻璃瓶里插芦苇。要不是闻到厨房飘来的椒盐香气,真会以为走进了谁家的客厅。菜单写在黑板上,今天只有叁款套餐:沙姜豉油鸡、金蒜排骨、番茄牛腩,配的都是鸡油饭和时蔬汤。
定制化带来的小惊喜
点完餐才明白什么叫"北海私人定制工作室简餐"。老板娘边盛汤边问:"要不要多加勺炸葱酥?今天的萝卜特别甜。"这种随时根据客人喜好调整的细节,确实让人想起朋友家的厨房。窗外晾着的衣服随风摇晃,隔壁传来钢琴练习曲,吃饭时还能听见老街石板路上叁轮车的铃铛声。
相比标准化连锁店永远不变的调味,这里连辣椒酱都分叁种:蒜蓉的、豆豉的、还有加入海鲜碎的本地特色款。常来的食客会自己走到冰箱前找腌萝卜,显然已经熟悉这里的每个角落。
现在人吃饭早就不止为填饱肚子。在写字楼吃半年外卖后,突然尝到用搪瓷碗装的家常菜,那种温度差确实让人心头一动。有位每天来喝汤的姑娘说,比起餐厅,这里更像是个能暂时躲开碍笔滨的树洞。
厨房里始终只有两口砂锅慢炖着,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每天只接待二十位预约客人。有次碰见配送员在门口打电话:"对,就是那个闻着特别香的叁楼..."老板娘赶紧探出头提醒:"轻声些,二楼阿婆在睡午觉呢。"
这种私人工作室最打动人的,或许是某种生活质感的还原。装柠檬水的玻璃瓶还留着超市的标签,餐巾纸盒是用月饼铁罐改的,这些细节都在告诉来客:生活本来的样子就该如此。
当城市的餐饮越来越像流水线作业时,那些带着主人温度的小空间反而成了珍贵的存在。毕竟谁能拒绝一碗会记得你口味偏好的鸡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