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附近学生约见每次五百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前两天路过小区公告栏,看到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吴忠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年头孩子们都在搞什么名堂?
后来在菜市场碰到邻居李阿姨,她正抓着手机发愁。一问才知道,她家念初二的儿子最近总说去同学家写作业,结果有次她提前下班,发现孩子居然在商场奶茶店帮同学补习功课。"两个半小时收了二百五,还说什么友情价!"李阿姨气得直拍大腿,"现在的小孩啊,脑子里整天琢磨赚钱的门道。"
意想不到的补习市场
我特意去学校门口转了转,还真发现些端倪。放学时分,总能看到叁五个学生凑在一起嘀嘀咕咕。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拿着数学课本比划:"这道题不会?明天放学老地方,包教包会。"旁边穿校服的女生接过话茬:"我英语阅读强,可以换课辅导。"
原来所谓的"附近学生约见每次五百"压根不是我们想的那回事。这些孩子自发形成了互助学习小组,成绩好的给同学补课,按难度和时间收费。最抢手的是物理和数学,初叁的专题复习能要到每小时两百。有个初二小姑娘悄悄告诉我,她靠教同学弹古筝,一个月攒够了买新款平板电脑的钱。
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初中那会儿,同学间互相讲题从来都是免费的。现在倒好,知识直接明码标价了。不过转念一想,现在补习机构动不动每小时叁五百,孩子们自己搞个"平价补习",好像也挺合理?
隔壁单元的王老师倒是挺看得开:"我班上有个学生,自从开始收费教同学英语,自己先把知识点嚼得透透的。上次月考进步了二十多名,听说靠家教赚的钱都买了英文原版书。"
不过问题也跟着来了。有家长抱怨孩子整天忙着"接单",自己作业都顾不上写。还有同学之间因为补课效果不好闹矛盾,甚至有个男生用假题骗同学钱,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昨天在便利店碰到个初叁男生,他正用自己赚的补习费买参考书。"开始就是帮同桌讲题,后来他非要给钱。现在固定带叁个同学,赚的钱都存着买高中教辅。"他挠挠头,"反正比打游戏强,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进步。"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这种"吴忠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的现象,到底是好是坏?孩子们提前接触等价交换没什么不好,但过早把同学关系变成客户关系,会不会少了点纯粹?也许关键不在是否收费,而在于他们如何处理学习与利益的关系。
对了,听说最近学生们又搞出新花样——用辅导功课换技能培训。比如数学辅导换篮球技巧,英语补习换美术指导。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倒让同学间的交往变得更有趣了。
路过小区公告栏时,我发现那张纸条还在。不过现在旁边多了张新告示,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学习小组互助计划,知识分享,共同进步"。看来,大人们总是容易把事情想复杂,而孩子们自有他们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