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100元3小时约,附近100元叁小时相约
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挺火的标题——“临清100元3小时约,附近100元叁小时相约”。说真的,刚刷到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年头一百块钱能干啥?带朋友吃顿烧烤都不够,居然还能约上叁小时?
后来仔细一瞅,发现是我想岔了。人家说的是临清运河边上新开的茶座,叁十块钱一位无限续杯,再加七十块就能拼个手工体验课。捏面人、编草编、学剪纸,老师傅手把手教,做完的工艺品还能带走。这么一算,一百块买叁小时消遣,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老手艺的新活法
教剪纸的陈师傅边裁红纸边念叨:“现在年轻人就爱新鲜玩意儿,咱这老把式得换个法子露面。”他手上那把剪刀跟活了似的,转几圈就飞出只喜鹊。隔壁编草编的大姐接过话头:“可不是嘛!上周有个小伙来学编蝈蝈笼,说比打游戏解压多了。”
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蹲在胡同口看捏面人的日子。那会儿手艺人不收钱,谁家孩子盯着看久了,就随手捏个小玩意儿递过来。现在时代变了,老手艺裹着新包装重新登场,倒也挺好。至少孩子们知道面人不是超市冰箱里速冻的,剪纸不像手机截图那样两根手指一划拉就能变大变小。
茶座老板倚在柜台边嗑瓜子:“咱这“临清100元3个小时约”说白了就是让人慢下来。现在谁不是捧着手机赶时间?在这儿泡壶茶,手上忙活点小物件,叁小时眨眼就过。”有个常客正给草编螳螂粘眼睛,头也不抬地接话:“比在咖啡馆干坐着强,做完还能揣个纪念品回家。”
这话在理。上个月我陪朋友来体验,她原本焦躁得不停看表,后来捏泥人捏得比谁都起劲。完工时举着那个歪鼻子娃娃拍了十几张照片,临走还问下次能不能来学做陶罐。有些快乐确实需要亲手制造,就像蒸馒头总比买馒头多分成就感。
运河的水汽混着茶香飘进来,临清100元3个小时约渐渐成了街坊邻居的暗号。周末常听见大妈们约伴:“下午老地方做绢花去?”这倒让我琢磨出点味道——有些约定不一定要去多远的地方,花多少银子,关键是找个由头把日子过出响动。
柜台边的木匣子堆满了顾客留下的作品:缺角的陶碗、颜色涂出界的年画、绳子编得太长的中国结。老板说这些都是“成长印记”,等客人自己回来认领。可能再过些年,这些笨拙的小物件会比精装的纪念品更让人怀念。
暮色染红窗棂时,茶座里亮起暖黄的灯。有个姑娘正小心地把剪好的窗花夹进笔记本,她说明天要出差半个月,带着这个就像把一小片故乡揣进了行囊。透过她手上那幅“喜鹊登梅”的镂空,我看见运河对岸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新与旧在这座小城里找到了最舒服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