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两小时
最近我刷手机的时候,总看到一个挺扎眼的消息——"乳山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说实话,第一次瞥见这行字,我差点把茶水喷在屏幕上。这价格定得也太直白了吧?现在连附近的人功能都开始明码标价了?
记得前两年在乳山银滩度假时,我也用过微信附近的人。那会儿主要是想找本地人问问哪家海鲜馆子实惠,倒真碰上几个热心的民宿老板。可如今再打开这个功能,满屏都是各种暗示性极强的头像和签名,看得人直皱眉头。
藏在价格背后的套路
我特意找了个在乳山做民宿的朋友打听。他听我问起这个就笑了:"你信那个?这都是骗子的老套路了。"他说这些账号多半是机器人,等你加上好友,要么让你先付定金,要么引导你下载什么础笔笔。等钱一到账,立马把你拉黑。
想想也是,现在随便找个钟点工都不止这个价,更别说其他特殊服务了。这种明显低于市场行情的报价,摆明了就是个诱饵。可为什么总有人上当呢?大概是被那种"捡便宜"的心理给迷住了眼。
我试着在傍晚时分打开微信附近的人,果然刷到几个用沙滩比基尼当头像的账号。刚点开其中一个资料,对方就发来条自动消息:"哥哥是在乳山玩吗?"这机械式的问候,连标点符号都透着程式化的味道。
那些年我们用过的附近的人
说起来,微信附近的人刚推出那阵子还挺纯粹的。我在青岛出差时,就通过这个功能找到过同城的大学校友;去成都旅游时,还靠它找到了地道的串串香店铺。可现在这个功能,怎么变得这么乌烟瘴气了?
有个在乳山开超市的老板娘告诉我,她早就不用这个功能了。"去年还有几个游客通过附近的人来我店里买特产,现在?全是些乱七八糟的。"她边说边摇头,顺手把刚到的牡蛎摆上冰柜。
我在海边的长椅上坐着,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举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或许也有人正在刷着附近的人。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被那个"100元俩小时"的标语给迷惑住。这价格听起来诱人,可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午餐?
黄昏时分,沙滩上的人渐渐少了。我收起手机,打算去附近的海鲜市场转转。这种明码标价的套路,说到底就是利用人的侥幸心理。其实想想就明白,正经人谁会通过这种方式来找朋友?
路过一家便利店时,听见两个年轻人在聊天:"你说那些微信上标价的人,真有人去联系吗?"另一个笑着回答:"总有人会试试呗,不过这价钱,怕是连打车费都不够。"
回民宿的路上,我删掉了刚才收到的几条陌生消息。这些打着"乳山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旗号的账号,就像海边偶尔飘来的垃圾,虽然不碍事,但总让人觉得膈应。还是老老实实找个导游,或者像现在这样自己逛逛,来得踏实。
站在阳台上,能听见远处海浪的声音。这座小城本来挺美的,可惜被这些网络上的乌七八糟给坏了名声。明天还是关掉附近的人功能吧,毕竟,真实的乳山,应该在海风里,在渔船上,在那些热情好客的本地人笑容里,而不是在那些标着价码的虚拟账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