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晚上哪有站小巷的,白城夜晚站边小巷去处

发布时间:2025-11-02 19:25:00 来源:原创内容

白城的夜晚总带着点神秘劲儿,尤其是那些藏在车站附近的小巷子。每次朋友问起白城晚上哪有站小巷的,我总会想起去年秋天那个微凉的夜晚。

那天晚上十点多,我陪外地来的表妹找地方吃夜宵。火车站东门出来左拐,绕过亮着霓虹灯的主街,不知不觉就钻进了一条窄巷。青石板路被月光照得发亮,两侧老房子的屋檐下挂着昏黄的灯泡,把影子拉得老长。

巷子里的烟火气

“这地方能找到吃的吗?”表妹半信半疑地跟着我往里走。没走几步就闻见了香味——烤串的孜然味混着蒸饺的蒸汽,从巷子深处飘过来。原来这些白城夜晚站边小巷去处,藏着不少开了十几年的老摊子。

卖砂锅的大姐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看见我们便抬头笑笑:“两位吃点啥?最后一份排骨砂锅了。”她身后的小屋里摆着四五张方桌,每张桌子都坐着人。穿西装的上班族端着啤酒杯在碰杯,隔壁桌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争执着什么,还有个大爷独自坐着,慢悠悠地品着小酒。

我们要了砂锅,又去隔壁摊买了烤串。老板边翻动着肉串边说:“我在这摆了八年摊,来的多是熟客。”炭火噼啪作响,油滴下去窜起细小的火苗。他顺手撒了把辣椒粉,“晚上从车站出来的人,走着走着就到这儿了。”

正吃着,旁边桌的大哥凑过来搭话:“你们是来找白城晚上哪有站小巷的?这条巷子再往里走,还有家做酱油炒饭的,那味道...”他说着竖起大拇指,“我每周跑车回来都要来吃一碗。”

巷子不长,但弯弯绕绕的,每个转角都可能遇到惊喜。卖糖水的叁轮车停在拐角,老太太坐在小马扎上摇着蒲扇;再往里走,理发店的旋转灯箱还在转,老师傅给客人修着面;旧书店亮着灯,老板在整理架子上的旧杂志。这些白城夜晚站边小巷去处,像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世界。

表妹忽然说:“感觉这里的夜晚和外面是两个节奏。”确实,主街上车辆呼啸而过,而巷子里的时间走得很慢。食客不着急走,摊主也不急着收摊,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有个卖栀子花的老婆婆坐在路灯下,脚边的篮子里摆着串好的花环。“买串花吧,香得很。”她说话带着本地口音,皱纹里都带着笑。表妹买了一串戴在手腕上,那香气直到我们离开时还隐隐约约地跟着。

巷子尽头有家旧式茶馆,里面传出胡琴声。我们站在门口望了望,唱曲儿的老人声音沙哑却很有味道,七八个茶客散坐在竹椅里,有人跟着节奏轻轻敲着桌面。

那晚我们在巷子里转了很久。后来下雨了,大家都挤到屋檐下躲雨。砂锅摊大姐给我们递来塑料凳,卖花婆婆把篮子往里面挪了挪,烤串老板赶紧给烤炉盖上了铁皮罩子。雨打青瓦的声音特别好听,巷子里飘着各种食物的热气,混着栀子花的香味。

雨小些时,我们沿着湿漉漉的巷子往外走。回头看,那些昏黄的灯光在雨雾里晕开,整条巷子像幅水墨画。表妹晃了晃手腕上的花环:“这下知道白城晚上哪有站小巷的了。”

其实这样的巷子白城还有好几处,都在车站不太远的地方。它们不张扬,甚至有点难找,但走进去就能感受到这座小城最真实的温度。现在每次有朋友问起白城夜晚站边小巷去处,我都会推荐那条巷子——虽然我始终没记住它的正式名字,但那份暖烘烘的烟火气,却一直留在记忆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