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会所说的93是做什么,类似93含义介绍

发布时间:2025-11-03 05:24:02 来源:原创内容

从一句行话说起

哎呀,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前几天在一个对于网络小说的社群里,我看到好几个人在讨论“93”这个词。有人问:“这个93到底啥意思啊?看你们聊得热火朝天的。”马上就有懂行的人跳出来解释。这不,我也跟着搞明白了,原来这“93”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圈子里的一句行话。

简单来说吧,“93”其实就是“晋江”这两个字的谐音梗。你试着用拼音打打看,“JIN JIANG”,首字母不就是“J”和“J”吗?在字母表里,J排第10位,但网络用语里经常用数字代替字母,比如“2”代表“to”,“4”代表“for”。那“J”怎么就变成“93”了呢?这里有个小机关——在计算机的ASCII码里,大写字母J对应的编码是74,小写j是106,这似乎跟93没关系啊。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单纯的形似,“9”像“J”的下半部分,“3”像“J”的反转,组合起来就成了“93”。这种造词方式在网络圈子里可常见了,就像“orz”表示跪拜一样,属于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那这个93是做什么用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其实就是“晋江”的代称。作者们在论坛、微博或者其他公开场合讨论事情时,如果不方便直接提“晋江”两个字,就会用“93”来代替。比如说“93最近审核变严了”,或者“93又出新规定了”。这种用语算是一种圈内人的暗号,既能准确传达信息,又显得挺专业的。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黑话,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听得云里雾里。

圈子里的那些暗语

说到这个,我想起了其他网络创作圈子里也有不少类似的有趣行话。比如在起点中文网,作者们会把“签约”叫做“吃上饭了”,把“上架销售”叫“开门营业”,听着就特别形象生动不是?这些行话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圈子的文化氛围和共同经历。

每个行业、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像程序员把修改代码叫“打补丁”,设计师把修改方案叫“调一下”,这些都是圈内人才懂的默契。而网络文学作者圈子的这些行话,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抱团取暖、互相认同的一种方式。想象一下,当两个素未谋面的作者在网上聊天,一方突然冒出一句“93最近怎么了”,另一方如果能接上话,那种“原来咱们是一伙的”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这些行话的产生和流传,往往跟平台的政策、作者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比如说,为什么会产生用“93”代替“晋江”的需要呢?这可能跟作者们希望在公共平台更谨慎地表达有关。直接提平台名字有时候不太方便,用一个代号就显得灵活多了。而且这种代称还能给人一种“圈内人”的归属感,让人觉得你是真正混这个圈子的,不是外人。

其实这种用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校里学生给老师起外号,公司里同事给老板编代号,不都是一个道理吗?这些代称就像是一个个小秘密,知道的人会心一笑,不知道的人一脸茫然。它们不仅仅是词语的替换,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和情感的联结。

网络文学发展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生态圈。作者、读者、平台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而像“93”这样的行话,就是这个生态圈自然生长出来的产物。它们可能在外人看来莫名其妙,但对圈内人来说,却是日常交流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

说起来,这些网络用语的生命力还挺顽强的。有的可能火一阵子就消失了,有的却能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圈子的标志性词汇。“93”这个词已经存在了好些年,看样子还会继续用下去。说不定哪天,它会和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里呢!

下次你要是再看到有人在网上讨论“93”,应该就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吧?不过知道了也别到处说哦,这可算是圈内的小秘密。毕竟,每个圈子都需要一点点只属于自己的语言,那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和文化的结晶。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