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
最近我翻朋友圈的时候,总看到有人在打听湖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事。你说巧不巧,隔天我表妹就发消息问我,知不知道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的活动靠不靠谱?这孩子平时挺内向的,能主动问这个还真让我有点意外。
其实这种活动去年就在小范围传开了。我邻居家读高二的小磊上个月参加过一次,回来整个人都活泛了不少。他妈妈跟我说,那天小磊跟着十几个同龄人去南浔写生,叁小时里不仅画完了水乡速写,还认识了两个能聊得来的朋友。现在周末经常约着去图书馆,他妈妈直说这比报补习班管用。
叁小时能发生什么
你说短短叁小时能干嘛?赶作业都嫌紧张。但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限定时间的形式,反而让参与者特别投入。我打听过几个组织者,他们通常选在周六下午,把百来个学生分成小组,有的去湖笔博物馆体验传统手艺,有的在太湖边做生态观察。有个叫王老师的美术指导跟我说,他带的那组孩子,前半小时还拘谨着,后来互相改画、分享技巧,临走时都约着下回再来。
现在的小孩平时不是刷题就是上网,能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真不算多。上周我在衣裳街的茶馆等人,恰好隔壁桌坐着几个参加完活动的学生。穿校服的女生正比划着说:“今天采集植物标本时,我本来觉得叁小时太短,结果发现专注做事的时间过得特别快。”她对面的男生接话:“比在教室坐一下午充实多了。”听着他们叽叽喳喳的讨论,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能持续办下去了。
不过任何活动都要注意安全。我特意问过组织方,他们说每次都会配足带队老师,活动前要签安全协议,家长可以实时查看活动照片。这种安排让人放心不少,毕竟涉及这么多学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说到效果,我觉得最明显的是孩子们变得更愿意开口了。表妹参加的是辩论体验活动,回来居然主动在家庭聚餐时发表观点。她妈妈说这是头一回见女儿在饭桌上说这么多话,虽然论点还有点稚嫩,但那种敢于表达的样子特别动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叁小时能改变什么?但就像我当老师的同学说的,有时候正是这些课堂外的碎片时光,反而能点燃某个兴趣火花。他们学校有个学生就是在参加湖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科学活动后,确定要报考环境专业。
眼下快到期末了,这类活动会暂缓一阵。不过听说暑假要推出系列主题,已经有家长在打听报名方式。我倒觉得不必急着报满所有档期,选一两个孩子真正感兴趣的试试水就好。毕竟成长这件事,有时候慢就是快。
昨天表妹又发来消息,说班里好几个同学都开始留意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的新动态。她在语音里笑着说,现在大家课间聊的不再只是考题和分数了。听着她轻快的声音,我想,或许这就是这类活动最珍贵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