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弥勒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

发布时间:2025-11-03 03:55:02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和几个老同学聊天,说起大学时光,有人突然提了一嘴:“哎,你们还记得‘炮楼’吗?” 这话一出,大家都笑了。可不是嘛,在弥勒大学城读过书的,谁没听过这个地名呢? ??

说来也怪,你打开任何一张官方地图,都找不到“炮楼”这两个字。可你要是随便抓个学生问路,他们准能给你指得明明白白。这地方啊,其实就是学校后门出去那一片居民楼,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大概有七八栋的样子。楼都不高,外墙有些斑驳,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炮楼”这名儿怎么来的?

对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学生间流传着好几个版本。最靠谱的说法是,这些楼的造型实在特别——方方正正的,楼顶还有个圆滚滚的水箱间,远远看去,真像抗战电影里的炮楼。另一种说法就带点玩笑性质了,说是学长学姐们熬夜赶作业、复习备考,那楼里彻夜灯火通明,跟打仗似的。不过说真的,这名字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了好几届学生共同的记忆符号。

我第一次去炮楼,是大二那年。室友说要带我去个“好地方”,穿过后门那条小吃街,拐两个弯,眼前突然就出现了这片建筑。说真的,第一眼有点失望——这地方看起来太普通了,甚至有点破旧。可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一楼全是小店,打印店、奶茶铺、小饭店,还有几家卖文具的。二楼往上,就是各种“工作室”和出租屋了。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学生搞创业、做项目的地方。我见过最绝的,是有人把两间房打通,一边摆着3顿打印机,另一边堆满了无人机零件。那个学长头发乱糟糟的,说起他的项目眼睛却发着光。

炮楼的日与夜

白天的炮楼和晚上完全是两个世界。白天这里安静得很,大部分店面要到中午才开门。可一到傍晚,整个区域就活了过来。下课后的人流从各个校门涌出来,自然而然地汇聚到这条街上。烧烤摊的烟雾升起来,混着各种食物的香气;打印店里,学生们围着打印机,等着刚出炉的论文;奶茶店前排起长队,都是刚下课想来杯饮料解乏的。

我特别喜欢晚上八九点钟的炮楼。这个时候,忙碌的高峰期过了,但夜生活还没真正开始。你会看到很多有趣的情景:有学生在奶茶店里小声讨论小组作业,有人在楼梯口抱着吉他轻轻弹唱,阳台上有叁叁两两的人在吹风聊天。这种氛围,是学校里那些规整的教学楼给不了的。

说到弥勒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就不得不提这里的老板们。他们大多和学生们混得很熟,知道哪个学院什么时候考试,晓得哪个专业作业最多。打印店的老板能记住常客的打印偏好,饭店老板娘会给经常光顾的学生多加个煎蛋。这种人情味,让这个被戏称为炮楼的地方,反倒比很多地方更像一个社区。

当然,炮楼也有让人头疼的时候。比如隔音确实不太好,有时候能清楚地听到隔壁在放什么音乐。电路似乎也老了点,夏天开空调的人一多,偶尔会跳闸。但这些小毛病,在学生们看来,反倒成了这个地方魅力的一部分——它不完美,但很真实。

现在毕业好些年了,偶尔还会想起在炮楼度过的那些夜晚。想起为了赶设计作业和同学们熬夜通宵,凌晨叁四点跑到楼下便利店买泡面;想起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在那个小房间里发呆到天亮;想起很多个普通的傍晚,就那么无所事事地坐在阳台的塑料椅上,看着楼下人来人往。

最近听说弥勒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的这片区域可能要拆了,要建新的商业中心。心里突然有点不是滋味。那些斑驳的墙面、狭窄的楼梯、总是滴水的水管,还有阳台栏杆上的铁锈,可能很快就要消失了。但它们承载的记忆不会——对于青春,对于梦想,对于那些莽撞却真诚的岁月。

也许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样一个地方吧,它可能破旧,可能简陋,但却是无数人青春里最鲜活的一页。对我们这些在弥勒大学城待过的人来说,炮楼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记忆里的一个家。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