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洛女院后巷品茶时光

发布时间:2025-11-04 08:22:01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下午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我第叁次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老板娘正踮着脚往青瓷罐里装新到的信阳毛尖,茶香混着老旧木料的味道扑面而来。“还是老位置?”她头也不回地问,仿佛我们早已达成某种默契。

临窗的座位能看见整条后巷。几个女学生抱着书从梧桐树下走过,裙摆扫过青石板路上斑驳的光影。这家没有名字的茶馆开在学院后街转角,学生们都爱叫它“后巷茶铺”。老板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总穿着洗得发白的亚麻衬衫,泡茶时专注得像在完成某种仪式。

茶香里的时光印记

“尝尝这个。”大叔把白瓷杯推到我面前,“去年存的桂花乌龙,今天刚开封。”茶汤是琥珀色的,桂花香若隐若现。他说这条巷子叁十年前就是茶摊,那会儿用的是大碗茶,五分钱管够。现在学院扩建了,巷子翻新了,唯独喝茶这件事没变。

隔壁桌几个女生在讨论毕业论文,桌上摊着厚厚的参考资料。穿蓝裙子的女孩说到激动处差点碰翻茶壶,同伴笑着扶住:“急什么呀,又不是喝不到明天的茶。”她们每周叁下午都来,每次都坐那个靠墙的角落。

大叔往紫砂壶里注水的手法很特别,水流始终沿着壶壁缓缓而下。“快不起来,”他说,“水急了,茶叶就慌了。”这句话让我想起教书法的老师,他总说运笔要慢,墨才能吃进纸里。

夜幕降临时,巷口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有个常来的女生在日记本上写字,偶尔抬头看看巷子里来往的人。她说在这儿写的东西特别有味道,好像那些茶香都渗进了字里行间。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总觉得外婆灶台边写的采购清单都带着饭菜的香味。

雨天的茶铺又是另一番光景。雨水顺着瓦檐滴成珠帘,茶客们都不急着走。大叔会搬出小炭炉,给大家烘烤桂圆红枣茶。水汽朦胧了玻璃窗,把巷景晕染成水墨画。这种时候最适合喝普洱,陈香在潮湿空气里格外醇厚。

记得有次遇到位退休的老教授,他说这条巷子在他读书时就是喝茶的地方。“那时候用的还是搪瓷缸子。”他笑着比划,“但坐在槐树下喝茶的惬意,和现在没什么两样。”临走时他买了两包茶叶,说女儿在国外念书,总惦记着这味道。

茶铺的架子上摆着不少顾客落下的书。有诗集,有小说,还有一本翻旧了的《中国茶典》。大叔从不急着清理,他说这些书和茶叶一样,都需要等待合适的人。果然,隔了半个月,真有个男生红着脸来找那本茶典,说是备考茶艺师要用的。

暮春时节,巷子里的泡桐花开得正盛。淡紫色的花瓣偶尔飘进窗来,落在茶盘上像个小惊喜。这时节最适合喝碧螺春,清新的花香恰好与窗外的春意呼应。学生们开始准备期末考,茶铺里安静许多,只听见翻书声和偶尔的斟茶声。

夜深收摊前,大叔会给自己泡壶最普通的绿茶。就着昏黄的灯光,慢慢喝上半小时。有次我问他天天泡茶不腻吗,他指着窗外:“你看那棵老槐树,每年不都照样发芽?”巷子深处的猫轻巧地跃上墙头,茶壶嘴还冒着丝丝白气。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