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周边学生聚会场所推荐
一条小巷里的学生根据地
穿过四方街熙攘的人流,拐进南门街那条青石板斜坡,要是不留心还真容易错过那个小门脸。门口挂着手写木牌,玻璃上贴着几张便签纸,推门时铃铛“叮铃”一响,老板从吧台后抬头笑笑:“同学几位?老位置还空着。”
这种熟稔的招呼方式,在丽江约附近200米学生点这类小馆子里特别常见。说起来,学生们挑地方有自己的门道——首先不能离学校太远,下课溜达着就能到;其次氛围要轻松,能大声说笑也不怕打扰别人;最重要的是价格得亲民,毕竟谁都是伸手跟家里要生活费的。这几点要求看似简单,真要同时满足可不容易。
这家叫“巷陌”的小店就刚好卡在200米这个舒适距离上。坐在靠窗的位置,能望见学校教学楼的屋檐。很多同学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宿舍,赶完论文的、小组讨论的、甚至单纯想逃离食堂的,都会自然地往这儿聚。
藏在巷子里的欢声笑语
上周叁下午就碰见这么一出。四个女生围着木桌,摊开笔记本电脑和一堆资料。“我们社团下个月文艺汇演,场地审批总算过了!”扎马尾的女生激动得拍桌子,另外叁个立刻凑过去看她的手机屏幕。她们点了壶茉莉花茶,续了叁次水,从节目单争论到服装搭配,最后老板都过来帮着出主意。
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在这里太寻常了。老板说最忙是周五晚上,八九张桌子全满,都是刚结束一周课程的学生。有人玩桌游笑得前仰后合,有人安静地写作业,互不打扰又其乐融融。墙上的留言本写满了各种涂鸦:有考试前的打气祝福,有失恋后的倾诉,还有毕业季的临别赠言。
要说这些学生聚会场所推荐名单里,为什么这类小店总能上榜,大概就是这份自在感吧。不像正式餐厅那样拘谨,又比露天广场多了私密性,点杯饮料就能坐一下午。老板都成了半个学长,记得常客的口味,偶尔还会给学生价。
其实在丽江古城周边,这样的小天地不止一处。沿着五一街往南走,有家书店兼营咖啡,二楼露台能看到雪山一角;穿过忠义市场,转弯处那家糖水铺,夏天的芋圆冰总是最早卖光。这些地方渐渐成了学生之间的默契,没人刻意宣传,但大家都知道去哪儿能找到同龄人。
那些被记住的不仅仅是味道
记得有次碰见几个大四学生在拍照,说是要毕业了,来和“老地方”告别。他们从大一起就常来这里小组讨论,现在一个要回北方老家,两个留在昆明工作,还有一个考上了研究生。“以后肯定还会遇到很多咖啡厅,但估计找不到第二家能让我们吵得这么痛快的地方了。”穿格子衬衫的男生边说边环顾四周,眼神里都是不舍。
这些看似普通的丽江学生聚会场所推荐地,装着的其实是青春里最鲜活的片段。那些为社团活动头脑风暴的夜晚,期末考前互相抽查重点的紧张,甚至单纯分享一杯招牌奶茶的闲适,都慢慢沉淀成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啊,要是你在丽江的街巷里偶然走进这样一家小店,看见叁五成群的学生聚在一起,不妨会心一笑。那些热烈的讨论、突然爆发的笑声、甚至安静的陪伴,都是这座古城里特别生动的风景。毕竟,能被学生们口耳相传记在心里的地方,总有着别处找不到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