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鞍山品茶评选现场工作坊
鞍山城东有家挺特别的铺子,每天下午叁点准时飘出茶香。玻璃门上贴着两张红纸,右边写着"鞍山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左边则是"鞍山品茶评选现场工作坊"。刚路过的人总会被这对长得像双胞胎的招牌吸引,忍不住推门探个究竟。
店主老李正在给新到的凤凰单丛称重,听到风铃响便抬起头:"来啦?今天刚到的蜜兰香,正好试试。"他在这条街开了二十年茶叶铺,去年突发奇想把店面隔成两半,左边照常卖茶,右边摆开八张茶桌,竟真搞起了品茶评选。
茶香里的较量
每周五晚上最热闹。六点半刚过,茶室就坐满了人。穿唐装的老茶客端着自备的紫砂壶,年轻人举着手机在直播,还有几个外国留学生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老李敲响铜锣,第一轮盲品就开始。每人面前叁盏茶,要在一炷香时间内写出产地和工艺。
"这个有意思。"做滨罢的小王第一次来,盯着茶汤直挠头,"我猜左边是正山小种,可怎么尝着带点果香?"旁边梳羊角辫的小姑娘噗嗤笑了:"叔叔,你把那杯滇红摇一摇再闻嘛。"
老李背着手在茶桌间踱步,偶尔停在某人身旁点点头。他从不直接指点,倒是常提醒大家:"别急着下结论,茶汤在舌尖多转两圈。"
意想不到的评审团
最让人惊讶的是评审阵容。除了几位资深茶艺师,还有街口修单车的老陈——他年轻时在云南茶山待过十年;开烘焙店的林阿姨擅长辨别食物余韵;连送外卖的小哥都因能准确描述七种回甘而被破格录取。
上个月那场乌龙茶专题赛出现戏剧性一幕。某款高价参赛茶被普通茶客普遍看好,老陈却提出异议:"这茶青晾晒时淋过雨。"后来联系茶农核实,果然那个批次采茶期遇上突发阵雨。这件事之后,再没人敢小看这群"野路子"评委。
现在总有人问老李搞这个评选图什么,他往盖碗里注水,热气模糊了笑容:"茶这东西啊,说到底是要让人喝的。"水流冲得茶叶在碗里打转,"比起专家打分,我更爱看上班族喝到好茶时眼睛发亮的样子。"
窗外飘起细雨,茶室里新一轮品鉴正到关键处。有人凑近杯口细闻,有人对着光看茶汤色泽,还有个姑娘正往评分表上画星星。老李往炭炉里添了块新炭,铜壶里的水又开始咕嘟作响。这场发生在市井间的茶叶甄选,比任何专业赛事都来得鲜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