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津市火车站旁的小胡同
津市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我打小就熟悉。每次从外地回来,拖着行李箱走出车站,总会忍不住朝那个方向望上一眼。说起来,这条巷子和旁边的津市火车站旁的小胡同,简直像一对双胞胎,但又各有各的脾气。
巷口总飘着一股熟悉的烟火气。卖煎饼的大爷认得我,一见我就开始往铁板上舀面糊。“老样子?”他问。我点点头,看着面糊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变成金黄色的圆饼。巷子不宽,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阳台上晾着各色衣裳,在风里飘得像万国旗。
记忆里的模样
往深处走,地面是青石板铺的,雨天会泛起一层油光。墙根处生着青苔,绿茸茸的,摸上去湿漉漉的。王阿姨的杂货店还开着,门前的摇椅空着,仿佛在等谁来坐。记得小时候,我常来这儿买冰棍,一毛钱一根,能嗦上老半天。
再往前走,就到了津市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和津市火车站旁的小胡同交界的地方。这儿有棵老槐树,少说也有百八十年了。夏天,树荫能罩住半条巷子。街坊邻居喜欢聚在树下,下棋的,聊天的,逗鸟的,热闹得很。李大爷总在那儿摆棋局,见人就喊:“来杀一盘?”
说起来,津市火车站旁的小胡同要窄些,但馆子多。张记面馆的牛肉面,汤头熬得浓,面上铺着厚厚的牛肉片。老板娘认得熟客,知道我吃面要加双份香菜。隔壁是家修鞋铺,老师傅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缝得仔细。他说这手艺现在没人学了,等他不干了,铺子也就关了。
变与不变
这些年,火车站前头建起了新广场,高楼一栋接一栋地起来。可奇怪的是,这两条巷子好像被时光遗忘了。昨儿个路过,看见几个年轻人在巷子里拍照,说是喜欢这种“复古感”。我心想,这哪是复古,这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啊。
巷子里的生活节奏慢。早晨能听见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文,傍晚飘着各家的饭菜香。二楼刘奶奶家的红烧肉最香,每到饭点,整条巷子都能闻到。有时她会端一碗下来,非让我尝尝。这种人情味,在高楼里是寻不到的。
不过变化还是有的。巷子口新开了家咖啡馆,年轻人爱去。与传统茶馆隔着几间铺面,各做各的生意,互不打扰。老板是个小伙子,说就喜欢这儿的安静。我说你倒是会挑地方,这条津市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最不缺的就是安静。
黄昏时分,站在巷尾往火车站方向看,能望见匆匆赶路的旅客。他们大概不会注意到,就在一墙之隔的地方,有这样两条巷子,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生活。列车来了又走,人聚了又散,只有这些老墙、青石板和老槐树,还守在这里。
昨天下雨,我又从津市火车站旁的小胡同穿行。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修鞋铺的老师傅正在收摊,看见我,点点头。面馆里飘出热气,模糊了玻璃窗。这一切,和二十年前似乎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