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本溪男人常去的小巷
要说本溪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那得从平山区的老铁路宿舍说起。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电线杆上还留着上世纪的白瓷绝缘子。下午四点半,五金店老王拉出折迭桌,不锈钢茶缸往上一放,这场子就算热起来了。
巷口修车摊的刘师傅刚给自行车补完胎,棉纱擦了擦手就往里走。“今天带的茉莉花,你们谁顺道去老张家卤味切半斤猪头肉?”他这么一嗓子,树荫底下打扑克的老几位都笑了。这条本溪男人常去的小巷,从来不用约时间——槐花开到第叁茬,穿堂风转过北墙角,该来的人自然就来了。
巷子里的江湖规矩
老周从耐火厂退休十年,每天雷打不动要坐在电线杆右侧第二个马扎上。他说那个位置能看见巷子两头,谁来都能提前打招呼。有回新搬来的小伙子不懂规矩占了座,老周愣是在旁边踱了二十分钟,直到对方被老邻居提醒才红着脸让开。本溪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自有它的章法,就像他们厂里从前守的交接班制度。
去年旧城改造,施工队想在巷子中间加装路灯。第叁天工程队再来时,发现原先规划的灯位莫名偏移了七米——正好错开老王摆茶桌的位置。施工队长看着老人们递来的烟,突然明白了什么,挥手让工友把基座往西挪了挪。
这些本溪男人常去的小巷,见证过下岗潮时互相借米的岁月,也看着谁家孩子考上辽宁大学时放的鞭炮。现在他们坐在巷子里,说的不再是钢厂锅炉的汽压,而是孙子孙女在哪上学,老寒腿什么时候犯。但手里转着的核桃还和叁十年前一样油亮,仿佛时光从未走远。
暮色渐浓,老周收起马扎时总要朝巷尾望一眼。那里曾经是职工澡堂的入口,现在改成了社区活动中心。但在他记忆里,永远能听见当年工友们下班时,胶底鞋踩在积水青石上的啪嗒声。这条本溪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装得下整个钢铁时代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