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如何分辨微信附近的人可约,附近可约对象辨别方法
最近和几个涟源的老乡聊天,发现大家都在琢磨同一个问题:微信附近的人里,那些写着“可约”的账号到底靠不靠谱?说真的,每次刷新列表看到这类提示,心里难免犯嘀咕。
有个在蓝田街道开小卖部的朋友跟我说了个事儿。他上周收到附近的人打招呼,头像是个挺漂亮的姑娘,签名直接写着“周末可约”。聊了两句对方就要加私人微信,还不停催着见面。我朋友留了个心眼,假装顺口问了句“你是哪条巷子的”,对方立马支支吾吾说在光明山,可光明山那边新建的小区门牌号都和实际对不上。这下就露馅了。
辨别真假的几个小窍门
其实要分辨这些“可约”账号,咱们平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就够用。首先看资料完整度,真实用户的相册多少会有些生活痕迹,比如拍到的涟源一中操场,或者龙山的雾景。而那些资料空空如也,全是网图还要马上见面的,得多掂量掂量。
还有个办法是看聊天节奏。正经想交朋友的,肯定会先聊聊共同话题,像是“你也喜欢去人民路吃宵夜啊”。但要是对方叁句话不离见面,还总暗示要去特定场所,这种八成是托儿。我听说有老乡就被这样忽悠到解放路的酒吧,结账时傻眼了。
现在有些骗术升级了,会伪装成涟源本地人。上周有个账号跟我说她在交通路开服装店,结果我让她拍个店门口的视频,马上就说摄像头坏了。你们说巧不巧?
周围人的真实经历
老街开粉店的刘婶遇到过更离谱的。有客人说她家奥颈贵颈总连不上附近的人功能,非要帮她调试手机,结果差点被套走支付密码。后来才想明白,那人压根不是来吃粉的。
这种辨别能力还真得练练。就像咱们去叁角坪买菜,总得挑挑拣拣才能买到新鲜蔬菜不是?现在用微信附近的人也是这个理儿。特别是有些刚来涟源的年轻人,对地方不熟更容易上当。
有次在梅苑菜市场听见两个阿姨闲聊,说现在连中老年人都开始用附近的人了。有个退休教师差点被骗,幸亏她多问了句“你认识石马山镇的张医生吗”,对方答不上来才逃过一劫。
说到底啊,在涟源这样熟人社会里,真要约见面吃饭,通过同学亲戚介绍反而靠谱。我姑姑上个月就是经人介绍,在文艺路那家新开的茶楼见了几个棋友,现在每周都组局。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附近的人都不靠谱。我们桥头河镇有个养蜂的,就是在附近的人里找到经销商,现在他的蜂蜜都卖到长沙去了。关键还是要沉住气,多观察几天总没错。
最近天气转凉,芙蓉广场晚上跳舞的阿姨们都在聊这个话题。她们说得挺在理:这年头啊,手机里的人和广场上的人一样,都得处久了才知道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