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中学生800元3小时通话
这几天朋友圈都在转一条消息,说的是井冈山有位初中生,花800块钱打了整整叁个小时的电话。我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疯了吧?
说实话,这价格够我充两年话费了。可仔细想想,谁年少时没做过几件在大人看来莫名其妙的事呢?我十五岁那年,也曾省下半个学期的零花钱,就为了买一张偶像的签名照。
电话那头是谁
这件事最让人好奇的,恐怕就是电话那头究竟是谁。是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是好久没见的小伙伴?还是...某个特别的人?
邻居家王阿姨说,这孩子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就回来两次。“娃平时挺乖的,就是不爱说话。”她叹了口气,“可能就是想找人说说话吧。”
现在的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可心里的话,又能跟谁说呢?老师忙着讲课,同学各有各的圈子,父母总觉得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那通800块钱的电话,或许在他心里,比什么都值。
说到井冈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我想起前阵子看到的一组数据:农村留守儿童中,超过叁成一个月都接不到父母一次电话。
那些藏在心底的话
我试着想象那个场景:深夜,宿舍楼已经熄灯,他躲在被窝里,握着发烫的手机,声音压得很低,生怕吵醒室友。这叁个小时里,他可能把攒了一学期的话都倒了出来——期中考试进步了十五名,篮球队赢了比赛,同桌把他最爱的漫画书弄丢了...
这些在大人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他生活的全部。而电话那头的人,或许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应和一声。这就够了。
现在的我们,发条微信都要斟酌半天用词,朋友圈发之前要反复检查分组。能毫无顾忌说上叁小时电话的人,这辈子还能遇到几个?
说来也怪,明明通讯越来越方便,视频通话都是免费的,可真心实意的交流反而变少了。中学生800元3小时通话背后,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什么呢?
当然,我不是说花这么多钱打电话值得提倡。800块对初中生来说确实是笔巨款,可能是他攒了很久的压岁钱,也可能是从伙食费里省出来的。
但换个角度想,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倾听?当他们想说话时,能找到愿意花时间听的人吗?这个问题,值得每个大人好好想想。
后来听说,学校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没有批评他,而是悄悄在班上设了个“心里话信箱”。现在,孩子们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写在信里投进去。
其实啊,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些说不出口的话。它们像种子一样,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发芽。也许那通800元的电话,就是一颗种子在寻找它的土壤。
这件事让我明白,有些价值,真的不能用钱来衡量。就像那个井冈山初中生,用800元买来的叁个小时,在他心里,或许比什么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