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品茶工作室花式服务,茶艺体验花样精享
走进古交品茶工作室,最先感受到的不是茶香,而是满屋子暖融融的人情味。穿着棉麻围裙的茶艺师正弓着身子,往青瓷壶里注水,水流声像山泉敲石头似的清脆。这时候你才发觉,原来喝茶不光是嘴巴的事——眼睛爱看那些茶具起起落落,耳朵爱听水流声,连手心捧着温热的杯盏都觉着舒坦。
茶艺师小陈拎着杉木茶盘过来,盘里摆着叁只不同的壶:扁圆的紫砂像胖南瓜,修长的瓷壶像天鹅颈,还有个粗陶急须带着天然裂纹。她看出我眼里的好奇,笑盈盈地说:"选壶就像交朋友,得看缘分。乌龙茶要用小壶闷出香气,老白茶得用宽肚壶舒展身子..."话音未落,隔壁桌突然传来轻呼,原来有位客人正尝试自己冲泡凤凰单丛,手腕抬得高了点,橙黄茶汤在玻璃公道杯里漾出层层金光。
当茶汤遇见创意
最让人挪不开眼的要数他们的特调茶饮。有次见着茶艺师往冰萃龙井里加了几粒冻杨梅,紫红色的果浆在茶汤里慢慢化开,像水墨画里的胭脂晕染。客人端着杯子左看右看,愣是舍不得喝。还有个姑娘把正山小种倒进威士忌酒杯,借着杯壁的弧度观察茶汤色泽,手机拍照拍了足足十分钟。
这些花样倒不是瞎折腾。有回我碰见位老茶客,他捏着冷却的茶杯底说:"传统泡法像写楷书,讲究横平竖直;他们这儿的创意茶饮像是行草,看似随意,其实笔断意连。"这话说得真在理,就像工作室最近推出的"四季茶果配",春天用樱花盐渍配碧螺春,夏天用薄荷冰糕配普洱,每样搭配都藏着茶艺师对食材脾性的理解。
常来的张阿姨有句口头禅:"我这哪是来喝茶,是来充充电的。"她总爱坐在工作台前看年轻人做茶拿铁,望着奶泡在茶汤上拉出竹叶图案会轻轻鼓掌。有次她悄悄跟我说,上个月女儿教她用手机拍茶汤,现在她每天都要在家庭群里发"今日茶讯",虽然照片总是虚焦,但老姐妹们都会点赞。
暮色渐浓时,工作室亮起纸灯笼。有个穿校服的女孩正在角落做功课,手边放着喝了一半的桂花乌龙。茶艺师路过时顺手给她续了热水,动作轻得像拂过琴弦。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写作业,总有个搪瓷缸子陪着。现在的茶盏换了模样,但那份熨帖的温度,到底还是传下来了。
玻璃罐里的茶叶被灯光照得莹润,普洱像缩小的古铜钱,龙井像压扁的翡翠片。新来的客人正对着茶单犹豫,茶艺师便端来叁个闻香杯:"您先闻闻看,哪个味道最让您想家?"这话问得真妙,原来茶香里藏着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