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启东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

发布时间:2025-11-05 14:23:03 来源:原创内容

巷名的由来

每次有朋友从启东火车站出来问我,火车站后面那条小巷子叫什么,我总会先笑起来。这事说来挺有意思,那条巷子啊,还真没有一个挂在墙上的正式名字。本地人习惯叫它“车站后巷”,简单直接,一听就知道在哪儿。你要是打开手机地图,说不定能看到标注着“站后小巷”或者“启东站后街”,但住这附近的老街坊们,还是最爱用“车站后巷”这个叫法。

我猜你可能会纳闷,一条没挂牌子的小巷,怎么就这么让人惦记呢?我第一次去找的时候也绕了点路。从出站口往右拐,绕过广场,看见一排卖水果的小摊,再往里走个几十米,眼前豁然开朗,那条热闹的巷子就在眼前了。所以啊,下次要是有人问你启东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你直接告诉他找“车站后巷”准没错。

巷子里的烟火气

走进这条巷子,感觉就像瞬间从现代化的车站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青石板路被踩得光滑发亮,两旁的墙壁上爬着些绿藤,早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整条巷子染成暖黄色。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这里的生活气息。

巷口那家开了二十多年的早餐店,老板娘还记得熟客的口味。“老王还是老样子?豆腐花加辣不要葱?”她一边麻利地盛着豆腐花,一边和排队的客人聊着天。往里走几步,修鞋的老师傅坐在小板凳上,手里忙活着,眼睛却笑眯眯地看着来往的行人。这种日复一日的熟悉感,让人心里特别踏实。

傍晚时分,巷子就更热闹了。下班的人匆匆穿行,放学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各家厨房飘出饭菜的香味。住在巷尾的李奶奶总是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见到熟人就招呼两句:“下班啦?今天我家炖了排骨,待会儿让孩子给你送一碗去。”这种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在大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了。

藏在巷子里的老手艺

说到启东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可能外人听起来就是个地名,但对生活在附近的人来说,这里还藏着不少宝贝。我最喜欢巷子中段那家裁缝铺,老师傅姓陈,在这条巷子里做了叁十多年的裁缝。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衣服破了就直接买新的,干嘛还要修补?但陈师傅的手艺确实了得,经他修补的衣服,几乎看不出痕迹。

有一次我拿了件很喜欢的衬衫去改,陈师傅戴着他的老花镜,仔细量了尺寸,然后在布料上画线。那专注的神情,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他边缝边跟我说:“现在愿意学这个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喽。”话语里透着些许无奈,但手上的针线依然稳当。两天后我去取衣服,改得恰到好处,穿着特别舒服。

像陈师傅这样的手艺人,在这条巷子里还有几位——编竹器的张爷爷、修钟表的刘师傅、做传统点心的周阿姨。他们守着这些老行当,不只为了谋生,更像是在守护着某种即将消失的记忆。

巷子的变与不变

这些年,启东火车站周边变化挺大的,新的商业区拔地而起,马路拓宽了,广场也翻新了。但奇怪的是,这条车站后巷似乎被时光遗忘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青石板还是那些青石板,老店铺还是那些老店铺,连巷子里那棵大槐树都还在原来的位置,春天开花,夏天遮阴。

不过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些细微的变化。有的老房子重新粉刷过,多了几家迎合年轻人喜好的小店,晚上还出现了几个卖小吃的流动摊贩。但这些变化都很温和,像是给老巷子添了几笔色彩,却没有改变它的底色。

我常常想,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启东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也许不只是想知道个地名,更是想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它不像火车站那样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而是慢悠悠的,充满人情味的,能让人停下来喘口气的地方。

下次你从启东火车站出来,要是时间不赶,不妨也去找找这条巷子。不用刻意记它的名字,跟着感觉走,闻到早餐的香气,听到街坊的闲聊,你就知道来对地方了。在这里坐一会儿,喝碗豆腐花,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人,你会感觉到,这座小城的温度,就藏在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