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3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附近30元女工海伦在哪里
最近总能在街头巷尾听到有人在问,海伦3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时我愣了一下,这年头叁十块还能找到人帮忙干活吗?
我住的老小区附近有个自发形成的零工市场,每天天没亮就聚满了等活的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周六清早溜达了过去。晨雾还没散,路边蹲着不少扛着铁锹拎着水桶的男男女女,有个穿褪色花衬衫的大姐正扯着嗓子喊:“通下水道八十,搬家另算!”
零工市场的清晨
我在人群里转了两圈,试探着问了几个看着面善的女工:“认不认识个叫海伦的?”大多摇头说没听过这名字。倒是有个戴草帽的阿姨插话:“找女工?我擦玻璃一天二百。”见她误会了我的来意,我赶忙解释是帮朋友打听。她若有所思地点头:“这价钱...怕是前两年的行情喽。”
这时旁边修自行车的老张搭腔:“你说的是不是那个总扎蓝头巾的闺女?她好像接过叁十块的零活。”我连忙追问详情,老张却说不清她的去向,只记得她常在建材市场附近等活。这线索虽然模糊,总算有了点眉目。
转到建材市场时已日上叁竿,几个蹲在树荫下的女工正在分吃煎饼。我问起附近30元女工海伦在哪里,她们互相看了看,有个年轻姑娘欲言又止。最后是个年纪稍长的开口:“她啊,有阵子没来了,好像去开发区那边了。”说着指了指东边新建的电商园区。
开发区离这儿五六站地,我犹豫着要不要继续找。这时突然想起邻居李婶前阵子装修,没准她接触过这类零工。折回小区时正碰见她拎着菜篮子回来,听我说明来意,她拍着腿说:“哎哟,你早问我就好了!上月我请过个姓海的女工,叁十块帮我整理了叁个小时仓库。”
李婶说那女工干活特别利索,把堆积如山的杂物归置得井井有条。可惜没留联系方式,做完活就背着工具包走了。不过李婶记得她提过住在西郊的城中村,每天要转两趟公交来找活。
这个发现让我心里不是滋味。叁十块在现在能买什么?连杯像样的奶茶都要十几块,而这些女工要靠着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我想起建材市场那些女工粗糙的手掌,她们中间会不会就有海伦?
第二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又去了趟零工市场。这次我换了问法,不再执着于“海伦”这个名字,而是打听有没有做零活的女工收叁十块工钱。结果出乎意料,好几个女工都围过来问要干什么活。原来这个价位在零工市场并不罕见,特别是那些刚进城没什么手艺的妇女。
有个叫王姐的说,她经常接叁十块的散活,主要是打扫卫生或短时间搬运。她苦笑着说:“别看钱少,抢活的人多着呢,去晚了还排不上。”问她认不认识海伦,她摇头:“用假名的多了,谁知道你真要找的是哪个。”
这倒提醒了我,海伦可能只是个化名。在零工市场,很多人都不用自己的本名,图个方便也好,保护隐私也罢。就像王姐,她也未必姓王。
临走时我在市场边的电线杆上看到张褪色的招工启事,上面用马克笔写着“临时工日结”,但没留电话,只有个模糊的地址。我把纸条撕下来揣进兜里,虽然知道希望渺茫,还是打算改天去看看。也许海伦就在某个工地或厂房里,正用汗水换取那叁十块钱。
回家路上经过劳务中介,玻璃门上贴着招工广告:包装工日薪150起。我站在门口发了会儿呆,同样的劳动力,通过中介和自己在街边等活,收入差距竟这么大。零工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让这些女工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晚上邻居来串门,聊起我今天的经历。他提醒道:“现在到处拆迁改造,这些零工聚集点过阵子可能就没了。”这话让我更坚定了要继续寻找的决心,不仅是为回答那个问题,更是想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市井图景。
躺在床上,我还在想明天该去哪里打听。城中村?新建的物流园?或者该去更远的城乡结合部?寻找海伦的过程,意外地让我窥见了城市另一面的生存状态。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身影,用最朴实的劳动换取着活下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