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别称的楼群
一个标签的诞生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说法,还是我刚来莱西大学城那会儿。一个学长指着远处那片密集的、楼层不算太高的出租楼群,随口就说:“走,回咱的‘炮楼’去。”我当时就愣了一下,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战争片里那些孤零零的、用来瞭望防守的圆柱形建筑。这跟眼前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楼群,实在有点对不上号。
后来待久了,才慢慢品出这个称呼里的那点意思。你仔细看那些楼,它们一栋挨着一栋,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楼与楼之间的空隙窄得惊人,有的地方甚至能和对面的邻居隔空握手。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住户,这些楼的层高通常被压得比较低,但纵向发展得挺积极,像一根根方形的柱子,直挺挺地立在那里。从某个特定的远角望过去,那整体的轮廓,还真有点像一排坚守阵地的哨塔。这“炮楼”的别名,恐怕就是这么来的,带着点学生们自嘲的幽默和形象的比喻。
这片被称为“炮楼”的区域,可以说是莱西大学城最具活力的“校外宿舍”。住在里面的,绝大多数都是附近高校的学生,还有刚毕业没多久,在这里过渡的年轻人。每天傍晚,楼下各种小吃摊、水果店、复印社就开始热闹起来,充满了烟火气。你能看到穿着睡衣拖鞋下来拿外卖的,也能看到抱着书本匆匆走过的。这里的每一个窗口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年轻人的梦想、一次期末备考的焦灼,或者一段热火朝天的友情。
说起来,“炮楼”这个称呼,虽然听起来不那么高雅,却意外地贴切和传神。它精准地抓住了那片建筑群在外观上的最大特点——密集和高耸。这有点像我们给人起外号,往往抓住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名字就定下来了。这种民间的、自发产生的称呼,比任何官方的命名都更有生命力,也更容易在口耳相传中存活下来。它成了学生们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一说“炮楼”,大家就知道是哪儿,一种奇妙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其实不光是莱西大学城,很多大学周边似乎都有这么一片被学生们赋予了特殊称号的区域。这些地方通常租金相对便宜,生活便利,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它们可能也叫着类似“蜗居”、“八卦楼”或者别的什么奇怪的名字。这些别称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每一代学生留下的集体记忆印记。它们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却真实地记录了那段青春岁月里的栖息之地。
所以,下次当你路过莱西大学城,听到有人提起“炮楼”时,大概就能会心一笑了。那不仅仅是一片冰冷的建筑,更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生活圈。这个特别的称呼,早已超越了它字面的含义,成了许多年轻人共同记忆中的一个地标,一个一提起来,就能引发无数共鸣的符号。